《采莲曲》中的夏日记忆
七月十五日 晴
清晨醒来,窗外蝉鸣已连绵成片。翻开诗集,王昌龄的《采莲曲》倏然映入眼帘:"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这二十八个字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原诗赏析
王昌龄用荷叶与罗裙的浑然一体,描绘采莲女融入自然的灵动画面。芙蓉与脸庞相映成趣,人花难辨的意境,恰似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给予读者无限想象空间。
忽然想起外婆家后的荷塘,此刻应是莲叶接天、荷花玉立的盛景。心血来潮间,我决定重访那片十年未见的童年乐园。
荷塘重游
午后暑气正浓,我沿着记忆中的田埂小路前行。尚未见塘,先闻清香——那是一种混合着水汽、荷叶与荷花的独特气息,清冽中带着甘甜。拐过最后一道弯,整片荷塘豁然展现:层层叠叠的碧叶如伞盖相接,粉白相间的荷花亭亭玉立,恰似诗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
我蹲在塘边青石上,看露珠在荷叶中心滚成剔透的水银。几只红蜻蜓掠过水面,点开圈圈涟漪。远处果然有采莲人,一叶扁舟在荷丛中若隐若现。戴着草帽的妇人伸手摘莲,动作熟练如舞蹈。她哼着江南小调,歌声被风断断续续送来,真应了"闻歌始觉有人来"的意境。
时光深处的回响
记得儿时常与表姐来此偷莲蓬,被看塘人追赶时就躲在荷叶下憋笑。那时总觉得荷花是神仙变的,不然何以出淤泥而不染?外婆说荷花底下住着白藕娃娃,我们便整天盼着荷花谢了好挖藕人来看娃娃真容。
文化絮语
莲在中国文化中从来不只是植物。周敦颐赞其"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佛教视其为净土象征。而在我心里,莲始终是故乡的具象化——深扎根系于泥土,却绽放清雅向着天空。
采莲船渐渐靠岸,妇人篮中满是青翠莲蓬。她慷慨赠我一支,剥开嫩绿,象牙白的莲子清甜脆嫩,莲心却透出恰到好处的微苦。这味道瞬间串联起所有夏天:外婆的冰糖莲子羹、竹席上的午睡、荷叶包的糯米鸡…原来乡愁是有味道的。
归途随想
夕阳西下时,荷塘染上金边。想起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四季轮回中,荷塘永远生机盎然。忽然明白古诗为何偏爱咏莲——它让我们在浮躁世界里,依然能通过文字触摸到那份宁静致远的东方美学。
晚风拂过,万千荷叶翻涌成碧浪。我悄悄带走一枚飘落的荷瓣,打算夹进日记本里。这抹淡粉将提醒我:无论走多远,都要记得生命如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