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九曲溪古诗游记:碧水丹山间的诗意徘徊

九曲溪古诗游记:碧水丹山间的诗意徘徊

一、竹筏轻启诗画境

晨光熹微时,我立于九曲溪畔的星村码头。竹筏工用带着闽北口音的普通话吟诵着朱熹《九曲棹歌》的片段:“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刹那间,八百年的诗韵与此刻的粼粼波光重合。竹篙入水,推开翡翠般的涟漪,筏工老陈笑道:“你们今天走的,正是古人诗词里的水墨长廊。”

朱熹《九曲棹歌》选段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
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

二、曲水浮天见画屏

竹筏行至三曲时,崖壁上的虹桥板与架壑船棺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老陈指着东岸崖壁吟道:“看看三曲架壑船,武夷仙人留空椽”,这是明代郑主准的诗句。忽然有白鹭从芦苇丛中惊起,恰应了清代董天工《武夷山志》中“九曲潆洄水气凉,惊飞白鹭掠晴光”的意境。溪水时而湍急如碎玉迸溅,时而平缓似琉璃凝滞,每一曲转弯都能看见不同角度的玉女峰,正如钱秉镫所写“溪曲每教峰变换”。

三、诗碑摩崖证风流

当竹筏掠过五曲时,隐屏峰下的武夷精舍遗址令人顿生怀古之情。崖壁上历代题刻如立体诗卷:明代曹学佺的“溪九曲而回肠”、清代袁枚的“山水争奇文字香”在苍苔间隐约可见。最妙的是六曲响声岩,筏工用竹篙击打特定岩壁,果真发出钟鼓之声,应和了宋代白玉蟾“空山击磬猿鹤惊”的描写。此刻方才明白,九曲溪古诗不仅是文字艺术,更是穿越时空的声光交响。

诗意观察笔记

1. 最佳观赏时段:晨雾未散时可见“青烟蔓长萝”的意境(取自宋代李纲诗)
2. 文化坐标:五曲茶洞处的摩崖诗刻群藏有41首九曲溪古诗
3. 生态诗意:溪畔古树多伴生紫薇,即古诗中所谓“六月溪畔彤云灼”(清代释超全诗)

四、古今交汇水墨长

行程将至尽头时,老陈从筏箱取出温热的武夷岩茶。陶杯中的茶汤色如琥珀,倒映着两岸丹霞,恍若盛满了千年诗韵。他说起1982年刘海粟九十三岁重游九曲溪时,即兴挥毫写下“三十六峰奇莫状,九曲溪诗吟未穷”的往事。此刻夕阳西斜,溪面浮光跃金,方才经过的峰峦尽数倒映水中,真正呈现出徐霞客描绘的“溪流倒映群峰影,一曲一峰画不成”的奇幻景象。

登岸回望时,九曲溪已沉暮色之中,但那些镌刻在山水间的诗句却愈发清晰。从朱熹的理学咏叹到袁枚的性灵书写,不同时代的诗人用同一湾碧水浇灌出中华文化的参天大树。或许正如崖刻所言:“千古溪声吟未休,此身已在画中游”,九曲溪古诗从来不是故纸堆里的标本,而是活着的水墨,呼吸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