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听〈阳关三叠〉有感:一曲离愁,半卷秋思

听〈阳关三叠〉有感:一曲离愁,半卷秋思

秋夜闻琴

昨夜秋风乍起,独坐小楼,忽闻邻家传来古琴声,正是那首《阳关三叠》。琴弦震颤间,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的诗句蓦然浮上心头,指尖揉捻的泛音似将千年前渭城的朝雨,淅淅沥沥洒在今日的窗棂上。

一叠·故人

第一段"清和节当春"的旋律响起时,忽然想起去年此时与挚友在敦煌分别。戈壁的月色下,我们学着古人折柳相赠,手机里单曲循环的正是这曲《阳关三叠》。此刻琴声中的每一个滑音,都像在描摹他西出阳关的背影,渐行渐远渐无书。

注:此段用"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象,暗合《阳关三叠》第一叠"遄行遄行"的急促节奏。

二叠·羁旅

当琴曲转入"霜夜与霜晨"的中段,窗外的梧桐开始扑簌簌落叶子。突然读懂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时,为何要说"忽闻水上琵琶声"。那些漂泊在琴谱里的八分音符,原是为所有异乡人准备的驿站——每个附点都是未说完的叮咛。

三叠·长望

尾声"载驰骃"的反复咏叹里,发现案头砚台竟积了层薄灰。想起苏轼听《阳关》时写"回首向来萧瑟处",而我的钢笔却悬在日记本上,迟迟落不下半个字。原来有些离愁,终究要借古人的旋律才能说尽。

余音

曲终时,月光已浸透蓝印花布的窗帘。手机里跳出朋友发来的照片:他站在玉门关遗址,举着去年我送的柳枝——早已枯成标本。突然明白《阳关三叠》为何要反复三遍:一叠给离别,一叠给思念,最后一叠,留给所有未及说出口的"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后记:据《浙音释字琴谱》记载,《阳关三叠》全曲应有三大段,本文结构即暗合此式。今日方知古人以乐载情的智慧,比我们想象的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