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问舟子日记
寻访江畔的千年对话
今日午后,我独行至城郊的古渡口。秋风萧瑟,江水微澜,一只孤舟系于老柳树下,恍若孟浩然笔下“古诗问舟子”的场景再现。我静立石阶,遥想千年前诗人与舟子的对话——那时他们探讨的是前路深浅、云雾明灭,而我今日所问,却是时光深处的回响。
舟子与诗人的永恒刹那
摆渡人是个皱纹如波纹的老者,正修补渔网。我问可知“古诗问舟子”的典故?他抬头笑答:“这渡口传了十几代,每个舟子都记得诗人问路的故事。”他指向对岸青山:“你看那云雾,和唐诗里写的一模一样。”忽然间,时空仿佛折叠,我成了问路者,他成了传承者。我们谈及渡口的变迁:昔时商贾往来如织,如今仅剩怀古之人。老舟子却说:“舟变了,橹变了,但人问路的心从没变过。”这句话如石投心湖,漾开层层思绪。
古今之问的共鸣
坐在斑驳的石墩上,我翻开随身携带的《孟浩然集》。读至“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忽觉千年光阴不过一瞬。古人问舟子前路几何,今人问舟子往事几许,本质都是对未知的探寻。老舟子沏来粗茶,说起父亲教他摇橹时的话:“渡人先要渡心。”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应答?就像诗人得到“时时引领望天末”的启示,我在茶香氤氲中恍然:每个时代都有迷茫的问路人,也都有给出答案的摆渡者。
现代生活中的摆渡人
归途暮色渐浓,我想起城市里的另一种“舟子”——那些传承技艺的老人、图书馆的理员、耐心解惑的师长。他们如同这江上的舟子,在时代洪流中坚守着渡人的使命。智能手机能即刻给出导航路线,却答不出“何处青山是越中”的诗意追问。或许真正的答案,藏在人与人的温度传递中。
心灵的渡船
最后一次回望渡口,孤舟已成剪影。老舟子点燃渔火,星光般在暮色中摇曳。我忽然明白:古诗问舟子问的不是路,是方向;舟子答的不是深浅,是心境。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的停留与问答。日记末页,我写下——愿自己既能做勇敢的问路人,也能成为他人的摆渡舟。
古诗问舟子·向夕问舟子翻译赏析
古诗问舟子·向夕问舟子翻译赏析 《问舟子·向夕问舟子》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其古诗全文如下: 向夕问舟子,前程复几多。 湾头正堪泊,淮里足风波。 【前言】 《问舟子》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通过向舟子询问“前程”,表达了诗人漂泊后的寂寞以及对所在世道的黯然之情。 【注释】 1、向夕:傍晚,黄昏。向:接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