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咏白露日记
白露为霜的秋日独思
清晨推窗,凉风拂面,方知今日已是白露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言:“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这个节气之名,本就充满诗意,让我不禁想起那些以“古诗咏白露”为主题的千古名句,心中涌起提笔记录的冲动。
诗中的白露意境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是《诗经》中最早以古诗咏白露的经典,描绘了芦苇茂密、露水凝霜的秋日景象。诗人借白露的清凉萧瑟,抒发了对伊人的深深思念。白露在此不仅是自然节气,更成了寄托情感的意象。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里的白露又染上了思乡怀亲的愁绪。历代文人以古诗咏白露,赋予了这个节气丰富的文化内涵,让简单的自然现象承载了深厚的人文情感。
白露时节的物候观察
午后漫步公园,细心观察白露节气的物候变化。正如古人所言,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确实见到候鸟南飞的踪迹,鸟儿们忙着储备食物以备过冬。草木上的露珠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宛如颗颗珍珠。公园里的桂花开始飘香,芙蓉花绽放枝头,正是“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的写照。这些景象与古诗咏白露中所描绘的何其相似,仿佛穿越千年,与古人共享同一个秋天。
白露习俗的现代传承
记得小时候,白露时节家家会采集十样白煨乌骨鸡汤,所谓十样白乃是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毛苦菜等,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祛风气。如今这种习俗虽已不多见,但母亲仍会在此日炖上一锅冰糖雪梨汤,说是润肺防秋燥。晚间与父亲通电话,他提醒我“白露勿露身”,叮嘱早晚添衣,莫要贪凉。这些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与古诗咏白露中蕴含的文化一脉相承,都是我们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个人感悟与反思
在这个以古诗咏白露为灵感的日子里,我思考了许多。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常常忽略季节变换的美妙,错过许多自然馈赠的景致。古诗咏白露不仅是对节气的歌咏,更是对生活本真的回归提醒。或许我们应当放慢脚步,学习古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感受力,在平凡生活中发现诗意。白露过后,秋意渐浓,这也提醒我时光易逝,应当珍惜每个当下,用心体会生活中的美好。
夜幕降临,窗外果然如杜甫所言“月是故乡明”,清辉洒满书桌。我合上日记本,心中充满宁静与感恩。感谢这个以古诗咏白露为题的日记机会,让我重新与自然节气、传统文化相连,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充实。
咏白露节气的古诗合集
关于白露节气的诗句古诗【一】 1. 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王勃《秋夜长》 2. 林木含白露,星斗在青天。——贾岛《口号》 3. 天清白露下,始觉秋风还。——李白《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 怀古赠同旅 / 赠孟浩然》 4. 悲秋将岁晚,繁露已成霜。遍渚芦先白,沾篱菊自黄。——颜粲《白露为霜》 5. 早寒青女...
寒露最惊艳十首诗句
——元稹《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衍生注释 “化蛤”:古人相信秋深时雀鸟会化为蛤蜊(《礼记·月令》“雀入大水为蛤”),这里是对季节变迁中鸟类消失的感慨;“随阳”:大雁追随太阳方向南飞,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