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端午古诗之端午怀思日记
五月五日,雨霁风清
晨起推窗,但见昨夜疾雨初歇,天空如洗,一缕朝阳穿透云层,洒在沾满露珠的艾草上。今日正值端午,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淡淡的粽香与古意。我忽然想起书案上那本泛黄的《楚辞》,心中一动,何不借此良辰,细细解读几首端午古诗,让这个节日过得更有深意?
案头寻古,诗意盎然
我翻开诗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文秀那首著名的《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短短二十八字,却似千斤重锤,敲击着历史的长河。我轻声诵读,试图解开其深处的密码。诗人以问句起笔,直接叩问端午节的起源,而后点明与屈原的关联。“万古传闻”四字,既道出了习俗的悠久,也隐约透露出一种流传中的模糊与争议。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叙转议,那浩瀚的楚江之水,在诗人眼中竟显得可笑,因为它再汹涌,也无法洗刷忠臣所受的冤屈。这哪里是在写江?分明是在写千古同悲的愤懑与无奈啊。解读至此,我不禁掩卷长叹,诗人借端午之景,抒发的是一种对正义不彰的永恒控诉。
随后,我又读到张耒的《和端午》:“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这首诗则更侧重于哀悼与追念。开篇即写龙舟竞渡的核心意义——并非嬉戏,而是为了悲悼那跨越千年的沉冤。“忠魂一去讵能还”,一个“讵”字,充满了无尽的怅惘与绝望的叩问。后两句的对比尤为强烈:曾经的国家与肉体早已湮灭于历史尘埃,但《离骚》却如不灭的明灯,照亮后世。这首诗解开了端午的另一层内涵:它不仅是一个纪念性的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仪式。肉体可逝,王国可倾,但伟大的精神与艺术却能战胜时间,获得永生。
粽香萦绕,思接千载
母亲在厨房呼唤,粽子已熟。我放下诗卷,来到餐桌前。剥开墨绿色的粽叶,糯米与红枣的香甜热气扑面而来。我品尝着这软糯的滋味,忽然觉得手中的粽子与方才的诗句产生了奇妙的共鸣。那紧紧包裹的粽叶,是否也像历史的重重帷幕?而我们一层层解开它,品尝其内核的过程,不正如同解读这些古诗吗?都需要耐心,都需要用心去体会那深藏其中的真味。诗人用文字包裹起他们的哀思、敬仰与哲思,等待后人去解开、去品味。这舌尖上的传统与纸页间的传统,在这一刻,因端午而完美交融。
午后沉思,心有所悟
午后,雨又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我凭窗而立,看着雨丝敲打荷叶,脑海中依然回荡着那些诗句。通过这一上午的解读,我忽然明白,端午节之所以能历经千年而不衰,绝不仅仅是因为美食或假期,而是因为它承载着中国人厚重的价值观念:对爱国精神的推崇,对正直人格的敬仰,对历史文化传承的自觉。古诗,就是通往这精神核心最幽深、也最优美的路径。它们用最凝练的语言,将节日的魂凝聚其中。解诗,亦是在解一种文化基因的密码。
这个端午,因一番用心的解读而变得格外充实。我不再只是一个习俗的被动参与者,更成了一个主动的探寻者与对话者。与古人的这次隔空对话,让我触摸到了这个节日跳动千年的脉搏。诗卷虽已合上,但那袅袅余音,将长久地萦绕在我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