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5日 夜
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月光像一把银色的梳子,斜斜地梳过深院的青砖。我独坐灯下,王昌龄那句"悔教夫婿觅封侯"突然从记忆深处浮上来,像一根刺,扎得心口生疼。
一、功名与离别的两难
三年前送他赴京赶考的场景犹在眼前。记得当时还笑吟吟地替他整理衣冠,说"大丈夫当建功立业"。如今细想来,那笑容里有多少是真心,有多少是勉强?封建时代的女子尚知"悔教",而现代社会的我,为何要用事业成功的标准绑架最亲密的人?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二、现代社会的"觅封侯"
他上周发来的消息还躺在手机里:"项目要延期,春节可能回不来了。"屏幕冷光映着我僵硬的手指,打出的"注意身体"后面跟着三个拥抱表情,却藏不住两千公里外冰箱里两人份的食材正在慢慢过期。
公司茶水间听到同事炫耀丈夫的升职加薪时,我竟也跟着附和。直到昨夜整理相册,发现最近一张合影还停留在去年除夕,才惊觉我们早已活成通讯录里最熟悉的陌生人。
三、月光下的顿悟
此刻月光移到了书桌左侧的砚台上,那是他离家前最后使用的物件。墨迹早已干涸,却比任何聊天记录都更有温度。突然明白古人为何要在"深院月斜人静"时写下这些诗句——唯有在万物沉睡的深夜,人才敢直面内心最柔软的悔意。
或许真正的成长,是承认有些选择注定伴随遗憾。就像此刻在日记本上晕开的墨渍,既成事实的痕迹无法抹去,但至少,我学会了不再用"都是为了将来"欺骗自己。
后记
合上日记本前,我拍下砚台的照片发给他,配文是:"墨池犹在,待君归添水。"手机很快亮起,他回复的语音里带着笑意:"这次回来,我们养只猫吧。"
窗外的月光不知何时已温柔地笼罩了整个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