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白居易观刈麦古诗》有感:麦田里的古今回响
今日午后整理书架,偶然翻到中学时用的《唐诗选注》,书页间滑落一片干枯的麦穗标本。泛黄的书页正好停留在白居易的《观刈麦》,斑驳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诗句上,瞬间将我拉回十年前那个同样炎热的夏日。
诗中的汗与泪
重读这首五言古诗,比少年时多了更深的震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当年老师讲解时只道是表现赋税沉重,如今才懂得这十个字里包含多少血泪。诗人不只在观察,更在将自己融入其中:"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这种自省与忏悔,让这首叙事诗拥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
麦田里的对话
合上书页,我驱车来到郊外的麦田。收割机正在作业,现代化的机械一天能完成过去百人十天的工作。但当我走近田埂,依然能看到农人晒得黝黑的脸上滚落的汗珠,依然能闻到泥土与麦秸混合的熟悉气息。
一位老农坐在田边休息,我与他谈起白居易的诗。他笑着说:"现在不用‘足蒸暑土气’啦,但操心的事没少。雨水多了怕霉根,天早了怕减产,粮价起伏像坐过山车。"他指着远处的收割机:"机器省了力气,但成本也高。白居易要是看到现在,不知道会写些什么。"
时空交错的重影
听着收割机的轰鸣,我忽然意识到,虽然形式变了,但土地与人的根本关系从未改变。诗人笔下"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关怀,在当下以新的形式延续:我们有农业补贴、精准扶贫、科技助农,但如何让劳动者真正享有尊严与富足,仍是需要不断思考的命题。
麦穗的启示
夕阳西下,老农送我一把新收的麦穗。金黄的麦粒饱满坚实,散发着阳光的味道。我想起书里那片十年前的麦穗,虽然来自不同时空,却同样承载着大地最原始的馈赠。
回家路上,我重新品味诗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复杂心境。如今我们享受空调房的凉爽,通过外卖app获取食物,是否正在失去与土地最基本的联结?白居易的警醒穿越千年依然振聋发聩:对劳动者的尊重、对粮食的敬畏、对社会公平的追求,永远是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底色。
夜灯下,我将新旧两枝麦穗并置案头。它们安静地躺在摊开的诗页旁,构成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或许明天,我会带孩子去看看麦田,让他摸摸真实的麦穗,读读这首《观刈麦》。让诗中的悯农情怀,在新的时代继续传递下去。
白居易观刈麦创作背景
白居易观刈麦创作背景 白居易观刈麦创作背景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原文】《观刈麦》 白居...
...九年级上册同步课件:课外古诗词背诵观刈麦白居易(共16张PPT)_百度...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揭露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对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感愧疚,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这首诗作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
古诗观刈麦白居易带拼音精选
古诗观刈麦白居易带拼音精选 观〔guān〕刈〔yì〕麦〔mài〕田〔tián〕家〔jiā〕少〔shǎo〕闲〔xián〕月〔yuè〕,五〔wǔ〕月〔yuè〕人〔rén〕倍〔bèi〕忙〔máng〕。夜〔yè〕来〔lái〕南〔nán〕风〔fēng〕起〔qǐ〕,小〔xiǎo〕麦〔mài〕覆〔fù〕陇〔lǒng〕黄〔huáng〕。妇〔fù〕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