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夜听箫声忆古人

寒夜闻箫记

昨夜秋风乍起,独坐小楼时,忽闻远处传来幽幽箫声。那声音似从唐代王维的《竹里馆》中飘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却又带着宋人姜夔《暗香》里"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的孤清。

千年箫韵入梦来

记得《诗经》有云"箫管备举,喤喤厥声",这穿越三千年的乐器,此刻正在钢筋森林的缝隙间游走。我推开窗,看见月光像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般流淌,只是笛换作箫,洛城变作沪上。

忽忆少时读《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当时不解其味,今夜方知东坡笔下"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真意。那箫声时而似李煜"小楼昨夜又东风"的亡国之痛,时而转作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怅惘。

现代都市的古典回响

在这座二十四小时不眠的城市里,竟还有人守着这份古老的诗意。想起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扬州盛景,此刻外滩的钟声与箫声交织,倒也别有风味。手机屏幕的蓝光里,突然跳出陆游"箫鼓追随春社近"的词句,这是大数据推送的巧合,还是文脉暗合的必然?

凌晨三点,箫声渐歇。我翻开泛黄的《全唐诗》,在温庭筠"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旁批注:千年后沪上某夜,有箫声如潇湘雁鸣。这大约就是陈与义所谓"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现代演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