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廿三日记
冬夜寒气侵骨时,我裹着祖母手缝的旧棉被,在台灯昏黄的光晕里翻开了《全唐诗》。指尖突然停在白居易《夜雪》上:"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衾"字原是古时对棉被的雅称,霎时让我想起儿时在乡下,祖母总在立冬前拆洗被褥,将晒得蓬松的棉花重新絮进蓝印花布里。
棉与诗的温暖交织
记忆里最深的画面,是祖母戴着老花镜在灯下缝被,我趴在她膝头背李白的"床前明月光"。那时不懂"疑是地上霜"的寒意,只觉得棉被裹着的被窝最安全。如今读到杜甫"布衾多年冷似铁"才惊觉,古人笔下那些关于棉织物的诗句,竟藏着千年不变的民生温度。
翻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窗外正飘起今冬第一场雪。"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豪情,与他"夜阑卧听风吹雨"的凄清形成奇妙的对照。这让我想起去年在博物馆见到的宋代棉布残片,经纬间还留着淡青色的山水纹样——原来我们与古人共享着同样的御寒方式。
棉絮里的文化密码
《天工开物》记载的棉花加工工艺,在古诗里化作"千团柳絮轻"的比喻。苏轼被贬惠州时写"夜眠布被午披绵",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的故事,又让我想起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里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这些散落在诗词里的棉絮,编织成中华文明特有的温暖记忆。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雪已积了半尺。我摩挲着被角磨出的棉籽,突然明白为什么古人总爱把棉被写进诗里——那层层叠叠的温暖,包裹的不仅是身体,还有对平凡生活的珍重与眷恋。
寒夜古诗朗读合集
繁忙的现代 人,当“寒夜客来”时,大概只有是,“我倦欲眠君且往”,“有事 回头电话联络”再说吧。难怪活在当下的我们,时时感叹“知音难觅” 宋人杜耒《冷夜》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之句。 寒夜朔风,拥被难眠,突有故人到访,披衣而起,倒屐相迎,然厨下无 余肴,柜中无陈酿,于是铲雪融水,发火煮茶。茅舍外雪压寒枝悄然 自坠,竹...
【古诗文阅读】苏轼《赠岭上梅》杜耒《寒夜》阅读答案对比赏析_百度...
【古诗文阅读】苏轼《赠岭上梅》杜耒《寒夜》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赠岭上梅 苏轼松 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如果你不利用青梅品尝煮酒,你应该看到黄梅在细雨中煮熟。寒夜 杜雷松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和往常一样,有梅花的时候,窗前的月亮是不同的。(1)两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作文好老师六年级
篇1 作文好老师六年级 吾师姓王,执教于乡镇小学,年逾五旬。面庞沟壑纵横,似黄土高原之丘壑,目光却澄澈如秋潭,映照着无尽热忱。每立于讲台,其声不高而穿透顽石,字句如凿刀,刻入少年心田。六年级时光匆匆,王师之影,早融于骨骼深处。曾记那年冬日,朔风凛冽如刀锋。同窗小张衣衫褴褛,瑟缩于角落,冻疮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