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春暖忆诗情——读《医学古诗》有感
一、晨起品诗,医道源长
清晨微光透过纱窗,我于案前展开那本泛黄的《医学古诗选》,墨香混着旧纸特有的沉香扑面而来。开篇即是葛洪《抱朴子》中“医之为艺,诚非小道”之句,令我不禁正襟危坐。这些穿越千年的文字,不仅记录着古代医者的智慧,更承载着华夏文明中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翻阅至董奉"杏林春暖"的典故,仿佛看见三国时期那位居山不仕的神医,治病不取钱物,只令重病愈者栽杏五株,轻者一株,数年之间蔚然成林。这般"春满杏林"的盛景,不正是医者仁心的最美写照吗?
二、午时深思,药香盈室
日正当头,读到孙思邈《千金方》中"大医精诚"篇:"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字字珠玑,令人动容。忽忆起去年患病时,老中医望闻问切后挥毫开方的场景,那苍劲的笔迹与古籍中的药方何其相似。诗中"橘井泉香"的典故更让我恍若闻到橘叶的清香——晋代桂阳人苏耽宅旁有井,汲水熬橘叶可治瘟疫,此井至今犹在湖南郴州,成为中医济世的精神象征。这些诗篇不仅传递医术,更传承着"医乃仁术"的道德准则。
三、暮色凝思,古今对话
夕阳西斜,读到龚廷贤《药性歌括》中的百草吟咏:"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四言诗句竟将药材性味功效说得如此透彻。忽然明白为何古人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医道与治国同样需要明察秋毫的智慧与悲天悯人的胸怀。陆游"病起镜中非复我,醉来花下欲成仙"的诗句,道尽病中惆怅与康复欣喜,恰与今人病中日记遥相呼应。这些医学古诗既是医术传承的载体,更是医患情感的永恒记录。
四、夜阑感悟,薪火相传
月色如水,合上书卷,杜甫"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的诗句仍在耳边回响。古人将医学知识化作平仄韵律,不仅便于记诵,更赋予冷硬的药石以温暖的诗意。当今疫情肆虐之时,重读这些诗句,更觉"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的博大胸怀。中医强调"治未病",这些诗篇何尝不是预防疾病的文化疫苗?它们跨越时空,仍在为我们提供精神的滋养与生命的智慧。
今日与医学古诗的邂逅,让我深切体会到: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古诗不仅是文学,更是生命经验的结晶。当银针遇上诗韵,当药香混入墨香,便成就了中华文明中独特而珍贵的医学诗篇,值得每个人细细品读、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