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论语》有感
壬寅年冬月十五 夜
寒夜渐深,窗外北风萧瑟,偶有枯枝折断的轻响。案头一盏孤灯,映着那本翻旧了的《论语》,纸页泛黄,墨香犹存。今夜重读“学而篇”,忽有不同往日的感触,遂提笔以记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开篇之问,自幼时便萦绕耳际。少时只当是夫子劝学之语,囫囵吞枣地背下,却未尝深究其中三昧。而今经历世事,再读此句,方知“习”字之妙,不仅是温故知新,更是以生命去实践、去体认的过程。如同今夜灯下默诵,忽忆起白日里与同事的争执,当时愤懑难平,此刻却因“人不知而不愠”一句而豁然开朗。原来古人早已将处世之道,浓缩在这短短数字之中。
二
读到“吾日三省吾身”时,不禁掩卷长思。现代人终日奔波于尘世喧嚣,几时曾静心自省?电子屏幕的光晕取代了青灯黄卷,碎片化的讯息淹没了深沉思考。忽然想起朱子《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不正是这些历经千年而愈发璀璨的智慧么?
窗外的风似乎小了些,灯花偶尔爆出轻微的噼啪声。读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忽然为古人的精神境界而震撼。在物质极度丰富的今天,我们反而成了欲望的奴仆,而两千多年前的智者,早已参透精神追求高于物质享受的真谛。这使我不禁吟起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中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真正的好书,确如陈年佳酿,愈品愈觉其醇厚。
三
夜更深了,读到“礼之用,和为贵”一章,忽闻远处传来隐约的钟声。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古代贤者的教诲显得格外清晰。他们早已洞悉,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本是一体之两面。正如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所言“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国学经典的传承,需要的正是一代代人这般灯下苦读、身体力行的功夫。
合上书页,墨香犹在指尖。忽然明白,这些穿越时空的文字,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辞章之美,更在于它们直指人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观照世界、安顿自我的方式。在这急功近利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慢下来,在国学经典中寻找那份久违的从容与智慧。
记于灯下,时近子夜。
传统文学经典阅读教学指导
示例:《论语》中“仁”出现109次,需引导学生关联不同章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这些回答并非矛盾,而是孔子根据弟子的性格与困惑给出的“个性化阐释”——“仁”的核心...
可以用在作文里的论语
可以用在作文里的论语 篇1 可以用在作文里的论语 当思想的种子在纸页上萌芽,论语的经典语句便如甘霖般滋养写作的灵魂。它们并非尘封的古物,而是灵动的笔墨,在作文的田野中生根发芽。语录式仿佛晨曦初照,将“学而时习之”悄然置于文首,整个篇章便被点亮,犹如山谷回响,唤起读者的共鸣。援引式如同磐石嵌入土壤...
一篇关于读书的演讲稿,450字左右
读书还能让我们与伟大的灵魂对话。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思想,他留下的《论语》,至今都影响着我们的为人处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当我们阅读这些经典,不就是在和孔子面对面交流,聆听他的教诲吗?这可比和一些泛泛之交聊天有意义得多吧?读书更是自我提升的秘密...
围绕好读书,读好书作文600字
篇1 围绕好读书,读好书作文600字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与书为伴,在文字的海洋中寻找精神的慰藉。读书是一种享受。每当夜深人静,捧一本书细细品味,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里,我们可以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感受他们的思想光芒。《论语》中"...
苏轼讽刺新法最经典十句话
讽刺内核:“闻韶忘味” 典出《论语》,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苏轼反用典故,揭露盐禁下的民生惨状。《乌台诗案》中,苏轼供认此句 “讥讽盐法太急”,舒亶亦将其列为 “讪上之语”。盐作为 “食肴之将”,三月无盐实乃生存危机,诗句以雅典写俗痛,讽刺力尤为尖锐。(四)“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
古诗文是什么作文结合现实
论语里的那句自省,如同一盏明灯,驱散浮躁的雾霭;荀子口中的积累之道,化作坚韧的犁铧,耕耘梦想的荒原。当困惑如藤蔓缠绕身心,这些箴言便成为解结的利刃,让我们在纷繁世事中保持清醒。它们教导我们,诚信是人际的桥梁,坚持是成功的基石,从容是应对风暴的锚点。从古人的足迹里,我们拾起散落的钥匙,开启当下生活...
初周村一五四制第1次月考卷子语文
解析:C项《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不是孔子及其弟子编写。9.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他看上去三、四十岁,苹果脸,短发,一副菜农打扮。B.我不知道这条路是否能走通?但我仍然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C.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D.参加国庆献礼的优秀...
历年云南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精析
考点2:分析论据的作用(问:“文中用苏轼读《汉书》的例子,有什么作用?”)学生常见错误:答“证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太笼统,没对应分论点。正确思路: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证据”,要答“证明了XX分论点,从而支撑中心论点”:这个例子证明了“读书能积累底气”(分论点)——苏轼之所以能写出“大江东去”的...
古文阅读中考试题及答案
1.请简要概括《论语》中阐述的学习态度。答案:要谦虚好学,如“不耻下问”;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有好学精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简述《次北固山下》中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的哲理。答案:蕴含新旧交替、时光匆匆的哲理,在残夜将尽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