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石记游
寻访岁月的诗篇
晨光熹微,我怀着一份朝圣般的心情,独自前往城西的苍然亭,只为拜访那传说中的“古诗石”。据说,此石并非天然生成,乃是前朝一位不得志的诗人,将毕生心血镌刻于一方顽石之上,诗与石遂融为一体,得此名。沿途草木葱茏,露珠未晞,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青草的清新气息,脚步也不自觉地轻快起来。
穿过一片幽静的竹林,苍然亭的一角已然在望。亭子古朴,并无甚奇特,然而亭中伫立的那一方灰白色巨石,却瞬间攫取了我全部的注意力。它静静地立在那里,像一位沉默的智者,饱经风霜的躯体上,布满深浅不一的刻痕。我缓步上前,心中竟有些许紧张,仿佛即将开启一个尘封了数百年的秘密。
石上风华,字里行间
走到近前,方才看清古诗石的全貌。石面并非光滑如镜,而是粗糙嶙峋,刻痕深浅交错,有些字迹因风雨侵蚀已略显模糊,但大多仍清晰可辨。我屏住呼吸,指尖小心翼翼地拂过那些冰冷的刻字。字体是端庄的隶书,一笔一划,力透石背,可以想见当年雕刻者倾注其间的心力与情感。
细细读去,内容多是咏物抒怀,感时伤世之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刻的竟是杜工部的《登高》!我心中一震。继续看去,还有太白之豪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亦有义山之隐晦——“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原来,这并非一位诗人的独奏,而是一部石头上的《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将诸多名篇汇集于此,以石为纸,以錾为笔,完成的一场跨越时空的唱和。
阳光逐渐升高,透过亭檐的缝隙,洒落在石面上。光线仿佛被那些文字切割,在凹凸不平的刻痕处跳跃、闪烁,给冰冷的石头注入了温暖的生命力。我仿佛看到,无数个日夜,无论是风雨如晦,还是月明星稀,这块石头都屹立于此,默然吟诵着千年前的诗句,向偶尔的过客低语着盛唐的繁华与晚唐的哀愁。
心绪如潮,遥寄追思
我在石旁的石凳上坐下,取出随身的笔记本,试图临摹几句格外打动我的诗。笔尖在纸上游走,沙沙作响,与想象中的金石雕刻之声重叠。我忽然想到,当年的雕刻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选择了这些诗篇?他是在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吗?他在刻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时,是否也正经历着人生的困顿,却依然心系苍生?
与那些保存在博物馆玻璃展柜中的珍贵文物不同,古诗石是如此的“平易近人”。你可以触摸它,感受它的冰冷与坚硬,体会文字在指尖下的起伏。这种直接的接触,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历史连通感。我似乎不再仅仅是一个现代的游客,而更像一个在时间长廊里的漫步者,与杜甫、李白、李商隐等巨匠并肩而立,聆听他们穿越千年的吟唱。这石头,便是一座无言的桥梁。
日头渐渐西斜,光线变得柔和而绵长。我深知离去的时刻将至。最后一遍抚摸古诗石,与它作别。那些诗句,已不再仅仅是课本上需要背诵的文字,它们有了温度,有了载体,有了故事。它们与这块石头一起,历经风雨,化为了风景的一部分,也化为了历史本身。
归途的回响
踏上归途,脚步不似来时轻快,却更为踏实。脑海中反复回响着石上的诗句,尤其是那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宇宙之浩渺,时光之无穷,个体之渺小,皆在这十四个字中。而一块石头,却因承载了人类的智慧与情感,得以对抗时间的销蚀,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永恒。
这次寻访古诗石之旅,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提醒我,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之外,还有这样一方静谧的天地,存放着我们的文化根脉与不朽诗心。它不语,却诉说万千。归家后,我必将今日之所见、所感、所思,认真记于日记本中,让这块“古诗石”,也在我心中刻下深深的印记。
古诗游石首绣林山记翻译赏析
古诗游石首绣林山记翻译赏析 文言文《游石首绣林山记》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结约不舒。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当之辄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如此者凡数百里,皆不敢与之争,而至此忽与石遇。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堮堮力抵其锋,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以水战石,则汗汗田田滹滹干干,劈之为林...
小石潭记-古诗-赏析
小石潭记-古诗-赏析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佩环 一作:珮)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古诗游恒山记翻译赏析
古诗游恒山记翻译赏析 文言文《游恒山记》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十一日,风翳(yì)净尽,澄碧如洗。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fù),无攀跻(ī)劳。 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又一里,则土石皆赤。有虬(qiú)松离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则崖石渐起,松影筛(...
天平山中古诗翻译及原文合集
天平山中古诗翻译及原文合集 游天平山记原文及翻译 1、原文: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积霖既霁,灏气澄肃。予与同志之友以登高 之盟不可寒也,乃治馔载醪,相与指天平山而游焉。 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至则舍舟就舆,经平林浅坞间,道傍竹石蒙翳,有泉 伏不见,作泠泠琴筑声。予欣然停舆听,久之而去。至...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理解性默写:《小石潭记》
文中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2020年 高考语文古诗理解性默写:《小石潭记》 1.文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非常活跃的语句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文中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小鱼由静而动的活泼情景的两句是: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古诗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翻译赏析
古诗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翻译赏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出自文言文《小石潭记》, 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 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与小石潭记相配的古诗词合集
《小石潭记》古诗_作者柳宗元_古诗小石潭记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 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 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佩环 一作:珮)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中考语文精品课堂练习 古诗文梳理——文言文阅读...
[2024广东改编]小石潭记(类文练习) • 二里,见大溪自石门①出,溪北无路入,乃下就溪中;溪中多 巨石,多奔流,亦无路入。惟望石门近在咫尺,上·下逼凑,骈削万 仞,相距不逾二丈。盖本一山外屏,直从其脊一刀中剖而成者,故 既难为陆陟②,复无从溯溪。徘徊久之,得一径东向,复从以入, 将及门·下...
小石潭记螺蛳古诗文2八年级下册第10课合集
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 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失意使他心情抑郁,于是他常在 闲暇之余游山玩水,借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许多游记,其中“永州八记”最为有名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古诗文温习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古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