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望月怀远,寄情千里——秋夜思亲日记

望月怀远,寄情千里——秋夜思亲日记

壬寅年八月十五 晴

今夜月华如练,清辉洒满庭院,我独坐窗前,望着天际那轮皎洁的明月,不由得想起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心中涌起无限思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诗句跨越千年,依然如此精准地捕捉到游子望月思乡的情怀。

月华如旧人长别

记得去年中秋,全家团聚在故乡的老槐树下,父母鬓角尚未染霜,稚子绕膝嬉笑。而今因工作羁旅南方,只能通过视频通话看见家人分食月饼的场景。手机屏幕里的月光失真而冷清,母亲笑着说"阳台的月亮和家里一样圆",却悄悄用袖口拭了拭眼角。古人没有现代通讯手段,只能将思念托付明月,而今科技缩短了距离,却依然抚不平思念的沟壑。

烛影摇红照归心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诗人因爱月光而吹灭烛火,因久望而衣沾寒露。我虽不必灭烛,却同样起身关掉电灯,任银白月华流淌在书桌的相框上——那是去年团圆时拍的全家福。相纸反射着月光,照片里每个人的笑容都朦胧起来,仿佛隔着迢迢银河。空调送着暖风,却莫名觉得有露水般的凉意渗入衣襟,原是思乡之情带来的心理寒颤。

天涯此时共此情

微信家族群里陆续传来各地亲人拍的月亮。北平的月悬在故宫飞檐,陇西的月照着戈壁胡杨,岭南的月浸在珠江波心。大家不约而同地吟起"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这跨越地理空间的诗意共鸣,让我忽然理解"天涯共此时"不仅是空间概念,更是情感上的同频共振。千年来的望月者,都在同一轮明月下分享着相似的情感体验。

不堪盈手赠梦魂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诗人想掬月相赠却不可得,只得寄望于梦中相会。我举起手机想拍下明月传给家人,最终却放下——再高清的像素也传不去月光的温度。于是研墨铺纸,用毛笔抄录整首《望月怀远》,在"还寝梦佳期"处特意洇开墨迹,假装那是月光滴落的痕迹。或许今夜梦中,真能穿越千山万水,回到种着桂花树的老家庭院。

夜渐深沉,月光西斜,我仍无睡意。忽然明白《望月怀远》永恒的魅力,不在于辞藻华丽,而在于它用最澄澈的月光,照见了人类共通的思念之情。无论相隔千里万里,只要抬头看见这轮明月,就知道有人正与自己望着同样的光芒,怀着同样的眷恋。这份跨越时空的共鸣,才是中秋节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