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缘起北山
清晨推开木窗时,意外发现书案上的《王摩诘诗集》正翻在《北山》这一页:"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这行诗句像一滴墨,在我心里晕开层层涟漪。忽然想起城北三十里外确有座无名小山,当地人唤作"北山",当即决定来场说走就走的朝圣。
1.1 行前准备
往帆布包里塞进防水毡、山行杖和牛皮水囊时,妻子笑我像要去终南山寻访隐士。其实不过是座海拔不足三百米的小山,但古诗里的北山意象太美,让人忍不住想用脚步丈量诗行。
二、山径寻幽
山脚处立着斑驳的指路碑,青苔覆盖的"北山"二字依稀可辨。石阶像被随意抛掷的琴键,在松林间忽隐忽现。行至半山腰,果然遇见诗中"白云"——其实是山岚,乳白色的雾气缠绕着马尾松,松针上凝结的露珠将阳光折射成七彩光晕。
"想看云海得再登高些。"
采药老翁的声音从雾中传来,
他的竹篓里装着半蔸黄精。
2.1 意外收获
转过鹰嘴岩,发现座废弃的观景亭。褪色的楹联上写着:"北山烟霞收笔底,南窗日月纳壶中。"亭角悬着的铜铃在风里叮咚,恍若王维抚琴的余韵。坐在美人靠上啃干粮时,忽然明白古人为何说"山不在高"——这方寸之地,竟容得下整个盛唐的气象。
三、归途拾趣
下山时特意绕道西坡,在野柿林里捡到几枚风干的柿子。咬开琥珀色的果肉,甜味里带着山风的凛冽。途经溪涧时,用竹筒接了捧泉水,水底沉着片枫叶,像封来自北山的信笺。
后记
傍晚归家后,发现裤脚沾着苍耳,鞋底嵌着石英砂。把这些"北山印记"收进陶罐时,忽然想起《北山》最后两句:"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此刻窗外暮色四合,但心中那片北山,永远停驻在诗意的晨曦里。
(全文共计62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