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翻译:一场穿越千年的外交智慧对话
《战国策·魏策》原文摘录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白话译文
秦王派使者对安陵君说:"我想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回答:"承蒙大王施恩,用大块土地换小块,实在很好。但这是先王传下的领土,我愿终生守护,不敢交换。"秦王很不高兴...
历史背景解析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秦国采用"远交近攻"策略。安陵作为魏国附庸,仅有五十里地,秦王假意交换实为吞并。唐雎以九十高龄出使,在"布衣之怒"的对峙中,最终迫使秦王"长跪而谢"。
人物形象分析
- 唐雎:智勇双全的老臣,善用"天子之怒"与"布衣之怒"的对比
- 秦王:色厉内荏的霸主,在真正勇气面前显露怯懦
现代启示
这段记载展现了弱国外交的艺术:
- 不卑不亢的态度原则
- 以理服人的辩论技巧
- 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唐雎的千古名句至今读来仍令人震撼
全文通过激烈的语言交锋,塑造了唐雎大义凛然的形象。当秦王威胁"天子之怒"时,唐雎以"布衣之怒"反击,最终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勇气不在于权势大小,而在于坚守正义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