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公输翻译:一位译者的古诗日记

公输翻译:一位译者的古诗日记

晨起译《静夜思》

清晨推开窗,微风拂面,忽然想起李白的《静夜思》。作为公输翻译团队的一员,我决定重新诠释这首千古名作。"床前明月光"一句,英文若直译为"Moonlight before bed",总觉少了些意境。反复推敲后,我将其译为"Silver beams dance by my bed",试图捕捉月光流动的灵动感。

翻译手记

古诗翻译最难的是意境传递。公输翻译始终坚持"信达雅"原则,在准确传达原意的基础上,还要让外国读者感受到中文诗歌的韵律美。比如"疑是地上霜"这句,我最终选择"Like frost on earth it spreads",用"spreads"一词表现月光渐染大地的动态。

午后品《春晓》

午餐后研读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的翻译让我陷入沉思。公输翻译的同事们建议用"Spring slumber knows no dawn",但我觉得"slumber"太过书面。经过团队讨论,我们决定采用更口语化的"Spring sleep ignores the morn",既保留原诗的慵懒意境,又更符合现代英语表达习惯。

文化差异的挑战

翻译"处处闻啼鸟"时,我们遇到文化差异问题。英文中并不强调"处处"这个空间概念,最终选择"Birds' chorus everywhere resounds",通过"everywhere"和"resounds"的组合,营造出鸟鸣四起的画面感。这正是公输翻译的专长——在两种语言间架设理解的桥梁。

夜校《登鹳雀楼》

深夜校对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译稿,"白日依山尽"的翻译让我反复修改。从最初的"The sun along the mountain bows"到定稿的"The sun dips by the mountain rim",公输翻译团队追求每个动词的精准。"dips"一词既描绘日落动态,又暗含诗意,这正是文学翻译的魅力所在。

译者心语

作为公输翻译的专职古诗译者,我深深体会到,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对话。每次翻译都像在解一道诗意的方程式,要在韵律、意象和文化内涵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这份工作让我对中文诗歌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为传播中华文化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