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日记:一场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为引的思绪
一、晨起读《氓》
清晨推开窗时,檐角还挂着昨夜的雨滴。随手翻开《诗经》,目光落在《卫风·氓》的开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这八个字突然在晨光里鲜活起来——那个憨笑着的布匹小贩,他的身影仿佛正穿过两千多年的雨雾,挑着货担向我走来。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1. 文字里的市井烟火
“抱布贸丝”的细节让我怔忡许久。粗布与生丝的交换,在今日看来不过是再普通不过的市场交易,却因“蚩蚩”二字陡然生动。我试图想象那个场景:春日集市上,年轻的氓故意用布匹遮掩真实目的,而女子早已看透他眼底闪烁的算计。这种带着生活质感的狡黠,让上古的诗歌突然有了温度。
二、午后随想
午饭时路过小区门口的菜市场,听见摊主正用相似的语调招揽顾客:“新鲜的蚕豆,自家地里刚摘的哟!”忽然觉得《氓》的故事从未走远。商贩的智慧、男女间的试探、物质与情感的纠葛,不过是换了个形式在延续。
注:诗中“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的依依别情,与如今地铁站口的挥手道别,本质上仍是同一种人类情感的不同表达
2. 现代社会的“贸丝”隐喻
下班路上经过婚介所,玻璃窗上贴着“优质对象推荐”。突然意识到,当代人何尝不是在“抱布贸丝”?只不过布匹变成了房产证,生丝化作了学历证书。当婚恋成为明码标价的交易,《氓》中“言笑晏晏,信誓旦旦”的虚伪,在相亲角的价目表前显得如此直白。
三、夜读新悟
重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决绝结尾,台灯的光晕里仿佛看见女子摔碎铜镜的裂痕。这段始于“贸丝”的感情,最终在桑叶枯黄的季节走向终结。合上书页时,窗外恰好传来邻居夫妻的争吵声,人类的情感剧本,果然从未跳出诗经划定的轮回。
氓的身影消隐在夜色中,而他的布匹,依旧在每一个时代变换着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