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所见与王维《终南山》的遥想
一则关于山与内心的日记
今日得闲,终于逃离了城市的钢铁丛林,独自一人驱车前往城郊的山峦。此行并无特定目的,或许只是为了一种久违的放空,又或许,潜意识里是为了印证些什么——印证那些自幼时起便通过诗句镌刻在脑海中的,关于山的巍峨意象。
车停山脚,仰望上去,一条石阶小径蜿蜒入翠微之中。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混杂着泥土与草木的清新,这纯粹的滋味瞬间洗濯了肺腑。我开始拾级而上,初始步伐轻快,如同去赴一个古老的约会。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王维《终南山》的首联猛然撞入心间。我眼前的这座山,自然远不及终南的雄伟壮阔,它没有那种“近天都”的磅礴气势,但在那一刻,当我站在半山腰的一个平台回望时,远方城市的轮廓在薄霭中变得模糊,与近处的峰峦似乎连成了一片,竟也生出一种无边无际的渺远之感。诗的力量或许就在于此,它为你提供了一副观览世界的滤镜,让你能在平凡的景致中,窥见千年前诗人所描绘的非凡气象。山,因其亘古,总是容易引人产生超越时空的遐思。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继续上行,山间气候果然多变。方才还是阳光明媚,转瞬间便有薄雾自山谷间氤氲升起,如轻纱般缠绕于林梢。回头望去,来路已被乳白色的云雾遮掩,变得朦胧而神秘;而前方的青翠山色,在这流动的霭气中时隐时现,仿佛近在眼前,待我快步走近欲仔细看时,它却又消散了,只留下叶片上晶莹的露珠。这种奇妙的体验,竟与摩诘居士笔下所写别无二致!我惊叹于诗人观察之精微,寥寥十字,便将山间云雾的灵动与变幻莫测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不仅是文字的胜利,更是心境的澄明,唯有静观物趣、心与境契之人,方能捕捉并记录下这稍纵即逝的自然妙谛。
愈往上行,人迹愈罕。耳边只剩下风过松林的簌簌声、不知名鸟儿的清脆鸣叫以及自己逐渐沉重的呼吸声。汗水浸湿了衣衫,双腿也开始酸软,但内心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畅快。这攀爬的过程,仿佛也是一种对内心杂念的涤荡。城市的喧嚣、工作的压力、人际的纷繁,在此刻都被甩在了身后的云雾里。山,以其巨大的沉默和包容,接纳着每一个前来寻求片刻宁静的灵魂。
心灵的“欲投人处宿”
终于登顶。虽无“一览众山小”的极致壮丽,但视野豁然开朗。远山如黛,层峦叠嶂,向天际延伸。山顶风大,吹得衣袂猎猎作响,也吹散了最后一点疲惫与烦忧。我找了一块平整的大石坐下,远眺这无声的江山画卷。忽然理解了诗人那句“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余韵。那不仅是对山居生活的向往,更是一种在浩瀚自然面前,对自身归属的探寻。于我而言,此刻并不需要真的去投宿,这座山本身,便是心灵的暂宿之地。它让我得以从日常的“人处”抽离,在此与自己对话。
日落西山,霞光将云层染成了瑰丽的金红色。我不得不踏上归程。下山的路似乎轻快了许多。回望暮色中渐行渐远的山影,它依旧沉默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千百年来从未改变。
今日此行,我未曾到达王维的终南山,却在自己的山行中,与他的诗句相遇,与那份穿越千年的宁静与旷达相遇。或许,每一座山都藏着所有关于山的诗。诗不在远方,而在每一次抬头仰望、每一次俯首内观的心里。感谢这座山,给了我一个下午的逃离,更感谢那不朽的诗句,为我平凡的行旅,注入了永恒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