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思乡絮语

春夜洛城闻笛

——记一个被笛声唤醒的夜晚

窗外的玉兰树影婆娑,月光像李白的诗句般流淌在书桌上。忽然,一缕笛声穿透春夜的薄雾,让我想起白日里读到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这穿越千年的诘问,此刻竟在空调外机的嗡鸣中若隐若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一、被笛声点亮的记忆

笛声总带着水汽。记得外婆家后面的藕塘,采莲人总爱在暮色里吹竹笛。那时我总嫌笛声刺耳,如今却在钢筋森林里怀念那种粗糙的音色。课本注释说"折柳"是《折杨柳》曲调,可我觉得,那分明是笛声把柳枝都吹弯了,就像外婆总在电话里弯着的腰。

二、古今重叠的洛城

地图显示小区对面新开了家洛阳牛肉汤馆。老板娘鬓角的银丝,让我想起去年在洛阳博物馆看到的唐代乐俑。他们的笛子早已朽烂,可当我在展柜前默诵这首诗时,玻璃竟映出窗外真实的月光——原来古今思乡的月光从不曾改变。

突然发现作业本上落了水滴,才惊觉自己对着笛声发了半小时呆。老师总说赏析古诗要分析"意象叠加",可当春夜、洛城、笛声这些意象真的在生命里叠加时,涌出来的分明是温热的液体。

三、电子时代的乡愁

手机相册突然弹出"去年今日",显示我在老家庭院拍的海棠。现代人的乡愁变成云存储里的数据碎片,就像李白不会想到,他的洛阳笛声会变成七年级下册第67页的二维码。我关掉空调,让真实的春风带着笛声进来——虽然其中混着外卖摩托的喇叭声。

夜更深了,笛声不知何时消散的。合上语文书时,封面的"七年级下册"字样在台灯下微微发烫。或许每个时代都需要自己的洛城笛声,让我们在机械复制的世界里,还能触摸到那些散入春风的、柔软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