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谐音趣:何塘悦色映文心
一、谐音之趣启文思
今日提笔写日记,忽忆起古人以谐音入诗的智慧。“何塘悦色”四字,借“荷塘月色”之音,却道出“何处池塘不悦目”的意趣。这谐音对联不仅玩转了汉字的多音多义,更仿佛在问我:写作时,是否也能从寻常景物中觅得别样情感?正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的“疑是地上霜”,谐音与双关总能为文字注入灵动气息。
二、荷塘即景寓情思
傍晚散步至公司附近的公园荷塘,恰是夕阳西下时。荷叶田田,缀着几朵将绽未绽的粉荷,水面倒映着漫天霞光,真成了“悦色”之境。不禁想起南宋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其“荷”与“何”同音,似在叩问生活:忙碌中,可曾驻足欣赏这般美景?我坐在石凳上,观察一位老者垂钓的身影——他并非真为渔获,而是沉醉于这份宁静。这何尝不是一种写作的启示:真正的文心,源于对生活的细腻体悟。
三、文心雕龙谐音韵
回溯文学史,谐音修辞早见于《诗经》的“置彼周行”(谐“周”为“舟”),至唐代刘禹锡“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晴”谐“情”,皆以音传情。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更直言:“谐音之妙,在乎似与不似之间。”我的写作课老师曾让我们练习以谐音改写古诗,如把“春风又绿江南岸”作“春风又录江南案”,竟生出几分现代公文式的幽默。这种文字游戏绝非炫技,而是训练语言敏感度的绝佳方式——正如日记里记录“今日会议冗长,唯窗边云卷云舒堪慰”,云“卷”谐“倦”,云“舒”谐“抒”,瞬间让疲惫有了诗意。
四、映照本心见真章
日记至尾声,明月已悬柳梢。荷塘渐暗,但水面碎银般的月光愈发明亮,恰似“映文心”三字所示:所有外在景致,最终都映照写作者的内心。读苏轼《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其“清风”暗谐“轻风”,“明月”寓“明悟”,方知大家笔墨从来不只是写景,更是借音义交错叩问生命。于是我在这篇日记里尝试:以“荷塘”谐“何尝”,自问“何尝不该在平淡日子里发现美”?以“月色”谐“悦色”,提醒自己保持喜悦心境。写作的本质,或许正是这般谐音对联式的智慧——于声音的巧合中,寻得情感与哲思的必然。
合上日记本,窗外夜虫轻鸣。忽然觉得,每个汉字都是一口深塘,倒映着千年月光;而写作者,便是那捞月的人——捞起的何尝是水中的月?分明是心底永不落幕的悦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