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静夜思:月光下的独白

静夜思:月光下的独白

一窗明月,半卷诗书

深夜伏案时,偶然抬头望向窗外,竟与千年前李白所见如出一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清冷的月光穿透玻璃,在木地板上铺开细碎的银箔,恍惚间分不清是秋霜还是月华。案头摊开的《李太白全集》正停留在《静夜思》那一页,墨香与月光交织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二、月光照见的记忆褶皱

记得儿时在乡间,祖母总爱在月夜讲"举头望明月"的故事。她粗糙的手指划过泛黄的诗册,老花镜反射着月光,将斑驳的墙影变成流动的水墨画。如今城市霓虹太亮,唯有在台风夜全城断电时,才能重新看见"低头思故乡"里那个"故乡"的模样——是晒谷场上竹椅的吱呀声,是井台边青苔的潮湿气,是永远留在旧时光里的温暖掌心。

「庭下如积水空明」
苏轼的比喻此刻格外鲜活
月光在瓷砖上荡漾
像一池不敢惊动的乡愁

三、现代人的月光困境

空调外机的轰鸣惊碎了月影,忽然意识到我们早已失去古人"对影成三人"的浪漫。手机屏幕的蓝光吞噬了月色的银辉,二十四小时便利店的白炽灯模糊了昼夜的界限。某次露营时特意不带电子设备,躺在帐篷里看月亮翻过山脊,才懂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天真视角何等珍贵。

四、重建与月光的契约

现在书柜最显眼处放着自制"观月日志",记录每个满月夜的光影变化。阳台上特意保留不加窗帘的一角,让"皎皎空中孤月轮"能随时造访。朋友笑说这是文艺青年的矫情,但每当月光像今夜这样突然漫过脚尖时,分明听见千年前的诗人在耳畔轻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合上诗集关灯躺下,任月光在眼皮上跳动。明天或许该给老家打个电话,问问后院那棵老桂树是否还开着碎金般的花,就像记忆里每个被月光浸透的中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