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赠外孙》古诗有感
十月二十日 晴
傍晚整理书房时,在祖父的紫檀木匣中重逢那本泛黄的《王安石诗集》。微风拂过窗棂,书页恰好停留在《赠外孙》一页,墨香混着旧纸张特有的沉香扑面而来:"南山新长凤凰雏,眉目分明画不如。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
一、诗中的温度
指尖抚过竖排印刷的铅字,忽然想起三十年前那个午后。祖父握着我的小手,一笔一划在田字格里抄写这首诗。那时不解"五车书"的分量,只惦记着诗里提到的梨栗,扯着祖父的衣角要去市集买糖炒栗子。如今再读,才懂这短短二十八字里,藏着多少长辈的殷切与温柔。
诗人不直接训诫幼孙苦读,反而先说"年小从他爱梨栗",允准孩童享受天真乐趣。这种包容的智慧,恰如祖父当年由着我在书堆里玩捉迷藏,却总在游戏间隙教我认几个字。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如春雨般浸润在梨栗甜香里的潜移默化。
二、时空的对话
诗中"南山新长凤凰雏"的比喻令我凝视良久。此刻窗外正对着城市的南山,千年时空在此刻重叠。北宋的王安石、民国时期批注此诗的曾祖、八十年代教我诵诗的父亲,再到如今教女儿读诗的我——我们都在进行着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传递。
忽然明白这首诗最动人处,在于它构建了中国式家教的温情范式:既有对天性的尊重("从他爱梨栗"),又有对成长的引导("须读五车书")。这种张弛有度的教育哲学,比西方诸多育儿理论早诞生了九个世纪。
三、文化的脉络
翻到诗集扉页的家族记事栏,曾祖用蝇头小楷记载着:"戊辰年端阳,授此诗于长孙。"接着是父亲的字迹:"庚申年冬,教衡儿诵此诗。"我取出钢笔郑重补上一行:"壬寅年秋,与暖暖共读。"
四代人的笔迹在昏黄光线下交错,忽然懂得所谓文化传承,不在宏大的叙事里,而藏在这些细微的日常之中。就像诗中所说,孩童时代允他享受梨栗甘甜,成长过程中自会懂得追寻书香。这种顺其自然的教化智慧,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秘诀。
合上书时夕阳正好,女儿举着糖葫芦跑进书房。我把她抱到膝上,指着诗册逐字念诵。她咬碎冰糖含糊地跟读,忽然仰头问:"妈妈,五车书是不是好多好多故事?"我笑着点头,看她蹦跳着去书架上找绘本。窗外南山依旧,千年诗句在童声中焕发新生,文化传承的密码,原来就藏在每一代人的"梨栗"与"书卷"之间。
阅读考级古诗日记100字合集
阅读日记 100 字左右 篇 1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要读的书多了,文章 才能写好。读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还让我长了见识。所以我喜 欢读书。 有一天晚上 9:15 分了爸爸让我睡觉可是我还想看《西游记》, 我就跟我爸爸说:“让我再看一会好吗?”我爸爸说:“不可以!” 我只能把书给他了。我忽然想到了一个主意了...
快乐六一儿童节朗读古诗日记合集
快乐的六一儿童节日记 1 今天是我在小学过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真快活! 学校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游园活动,我和同学人玩得不亦乐乎!我们班的活动是 夹弹珠,只要在 30 秒以内夹出 10 个就算满分,这可难不倒我,我轻而易举地完成 了! 接着我来到了一班,那是我感觉最有意思的――保龄球,在我的前面整整齐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