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日山行日记

三月廿八 晴

晨起推窗,远山如黛,忽然想起王维那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便决意独自往城郊的翠微山去。

山色有无中

乘早班公交至山脚,晨雾未散时,整座山峦像被淡青色颜料晕染开的宣纸。随着海拔渐高,那些在远处看来浑然一体的青黛,此刻分解成深浅不一的层次:新叶是带着水光的嫩绿,老松则是沉郁的墨色,岩缝间偶尔闪过几簇野杜鹃的艳红。

"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境在此刻尤为真切,转过某个山坳时,忽然发现方才在观景台眺望的"青峰"原是三座相连的山头,阳光正将它们的轮廓镀上金边。

水声的禅意

在半山亭歇脚时,注意到石阶旁有道几乎被落叶掩埋的细流。蹲下身细看,水面浮着几片柳絮,水流在苔石间转折时竟真如诗中所言"无声"。但当我将耳朵贴近,却听见极其细微的"叮咚"声,像谁在轻叩玉磬。这让我想起古人说的"大音希声",或许真正的天籁,本就不需要喧嚣的表达。

山涧下游处有群写生的学生,他们调色盘里的钴蓝与石绿,恰好对应着此刻天光云影在山壁上的投射。有个扎马尾的姑娘试图用湿画法表现水汽氤氲的效果,颜料在纸上晕开的样子,竟与远处蒸腾的岚雾有异曲同工之妙。

归途偶得

下山时已近黄昏,夕照将整座山变成暖色调的天然屏风。手机拍下的照片总不及眼中所见,才明白古人为何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在公交站等车时,发现站牌旁不知谁用粉笔画了幅山水小品,稚拙的笔触倒把"山色有无"的意境勾勒得恰到好处。

归家后翻出《王右丞集》,发现这首诗后两句是"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忽然理解画家朋友说的:最好的作品,往往在"似与不似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