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端午日的古诗:粽香艾影里的思忆

端午日的古诗:粽香艾影里的思忆

农历五月初五 晴

晨光熹微,窗外便隐约传来市集的喧哗声。推开窗,一股熟悉的、混合着箬叶与艾草清香的空气扑面而来,瞬间将人裹入浓浓的节日氛围里。今日是端午。

母亲早已在厨房忙碌。灶台上,一大盆浸泡好的糯米洁白晶莹,旁边是碧绿宽大的箬叶和一束束棉线。她手法娴熟地将两片箬叶卷成锥形,舀入米和一颗蜜枣,再灵巧地包裹、捆扎,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便诞生了。我看着这一幕,口中仿佛已尝到那软糯香甜的滋味,而脑海里却不自觉地浮现出那句“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这古诗中的时节感,与眼前这幅温馨的图景何其契合。佳节总是与吃食紧密相连,那粽子里包裹的,何止是米和枣,更是千年传承的风俗与家的味道。

午后,父亲在门楣上插艾草和菖蒲。那艾草的奇异香气,据说能驱邪避疫。他一边整理一边念叨:“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这虽不是出自正统古诗,却也是民间代代相传的俗谚,蕴含着人们对平安健康的朴素祈愿。我帮忙将五彩丝线系在手腕上,丝线细软,色彩明艳,据说是为了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这些习俗,细究起来,每一个背后都沉淀着深厚的文化记忆与先民应对自然的智慧。

日头西斜,我独自踱至江边。江面上早已人头攒动,锣鼓喧天,龙舟竞渡正酣。几条龙舟如离弦之箭,破开水面,船头鼓手奋力击鼓,桨手们动作整齐划一,口中喊着号子,两岸观者的呐喊助威声震天动地。这热烈的场面,瞬间将我拉回到那些慷慨激昂的古诗意境之中——“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那激荡的水花,震耳的鼓声,不仅仅是一场体育竞技,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集体纪念,是对屈原高洁魂魄的呼唤与致敬。千年前的悲愤与决绝,化作了今日江面上的磅礴动力,这是一种怎样深沉而有力的文化传承。

夜幕降临,一家人围坐桌前。桌上除了粽子,还有咸鸭蛋、大蒜等时令食物。电视里播放着关于端午的专题节目,讲述着各地的风俗。母亲忽然感慨:“现在的节日,好像比以前冷清了些。”我默然,想起白日里的古诗与眼前的现实。的确,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或许冲淡了一些传统的仪式感,很多繁文缛节也被简化。但当我们依旧会在这一天包粽子、看龙舟、怀念屈原时,文化的根脉其实早已深深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那古诗里的端午,是文人的感怀与历史的回响;而我们今日的端午,则是活在当下的、带着烟火气的实践与延续。

夜深人静,我腕上的五彩丝线在灯下泛着柔和的光。粽香似乎还萦绕在鼻尖,龙舟的鼓声仿佛仍在耳边回响。这个以古诗为名的节日,从未真正远离。它通过一种食物、一种植物、一项活动,年复一年地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来处,不要忘记那份深植于民族心底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端午日的古诗,吟唱的是过去,温暖的却是每一个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