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村居即事 范成大 古诗日记

《村居即事 范成大 古诗》读后感日记

四月十五日 晴

今日重读范成大的《村居即事》,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南宋乡村的柴扉。诗中“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一句,让我怔忡良久。窗外虽无子规啼鸣,但初夏的微风拂过树梢的沙沙声,竟与诗中意境遥相呼应。

诗中有画,画中有生活

范成大笔下的村居图卷,不是静止的山水画,而是充满烟火气的动态长卷。“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十四个字里包含了多少生活的重量?我仿佛看到晨曦微露时,农人踏着露水走向田埂的身影;听到傍晚时分,村子里传来的舂米声和儿童的嬉笑。诗人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农耕文明最本真的模样——那不是文人雅士想象中的田园牧歌,而是带着泥土气息的、真实的劳作与生活。

最打动我的是诗中蕴含的时空观。“才了蚕桑又插田”,一个“才”字一个“又”字,将农事的紧张与循环表现得淋漓尽致。这让我想起童年在外婆家的日子,清明采茶,谷雨插秧,立夏收麦,时光在农事活动中具象化,季节的变换不再只是日历上的数字,而是大地上的真实变化。范成大捕捉的正是这种人与自然的深度联结,这种联结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几乎消失殆尽。

隐居者的凝视

范成大写此诗时正值退居石湖,他的视角既有隐居者的超然,又带着对民生深切的关怀。诗中不见士大夫的骄矜,只有对平凡劳作的真挚描绘。这种平视的角度,让千年后的读者依然能感受到温度。我忽然想到,真正的田园诗不在远方,而在当下对生活的深刻体悟。即便住在城市公寓,只要保持对生活细节的敏感,也能在阳台上种花的片刻,感受到类似的诗意。

傍晚散步时,我特意绕到小区后的拆迁村落。残垣断壁间,竟真有老人开辟了几畦菜地,青绿的秧苗在夕阳下闪闪发光。那一刻,《村居即事》中的诗句突然活了过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与土地的情感纽带始终潜藏在基因深处。范成大的诗之所以流传千年,正是因为它触碰了这份永恒的乡愁。

合上诗集,窗外华灯初上。现代都市与南宋乡村隔着时空对话,而《村居即事》就像一扇永不关闭的窗,让我们在喧嚣中依然能眺望那片绿遍山原的诗意世界。这份穿越千年的共鸣,或许就是古典文学最珍贵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