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赋:以古词意境写暮游随笔
壬寅年桂月既望日记
近日心绪颇不宁静,恰如易安词中所言"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黄昏时分,信步至城西湖畔,欲借山水清音涤荡胸中块垒。此情此景,忽觉与古诗词中那些空灵意境暗合,遂以笔记之。
一、暮云合璧
斜阳西坠之时,天边云霞变幻莫测。初时如金鳞万点,倏忽间又化作胭脂凝滞。忆及柳永"暮霭沉沉楚天阔"之句,而今亲眼见得云气氤氲,方知古人用字之妙。暮云非但沉沉,更似李商隐诗中"蓝田日暖玉生烟"般朦胧缥缈。远处山峦浸染在霞光里,恍若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设色,却又多了几分苍茫暮气。
二、落霞孤鹜
忽见一孤鹜掠水而过,翅尖点破湖面,漾开圈圈涟漪。此情此景,恰应了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那水鸟飞行的姿态,颇有苏轼"缥缈孤鸿影"的寂寥之意。想来古人观物之细致,实在令人叹服。他们不仅能捕捉瞬间的美感,更能将物象升华为情感的载体,此即比兴手法之精妙所在。
三、月出东岭
暮色渐浓时,东山之上忽现月痕。先是浅浅一弯银钩,继而愈发明朗,终成皓魄当空。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壮阔,此刻化作韦庄"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的清婉。月光洒在湖面上,碎成万千银片,随波浮动,又让人想起张若虚"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浩渺思绪。
四、归鸟投林
林间渐闻归鸟啼鸣,声声清脆,打破暮色沉寂。陶渊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田园意境,于此现代都市的湖畔竟也得见。鸟雀归巢的景象,总引人思乡之情,恰如王维"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的殷切期盼。这些自然物象在古诗词中常被赋予人文情怀,使单纯的景物描写具有了情感的深度。
五、灯火初上
归途之中,见万家灯火次第亮起,与天际星月交相辉映。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的闺阁幽思,在此化作人间烟火的温暖。忽然明白古人何以善用对比手法——暮色与灯火,寂寥与喧闹,自然与人事,皆可成对出现,产生独特的审美张力。这种艺术处理,使诗词既具画面感,又含哲理味。
此次暮游,深感古诗词之意境非虚造之物,皆源于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体察。其比兴手法使物我交融,空灵境界令人心驰神往。归而记之,惟愿常保此份诗心,在纷扰尘世中得片刻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