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韦应物古诗

《滁州西涧》中的野趣:一场与自然的对话

韦应物笔下的静谧时光

清晨推开窗,读到韦应物的“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忽然想起昨日在郊外溪边独坐的午后。那时阳光透过梧桐叶的缝隙,在青苔石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恍惚间竟与千年前诗人眼中的滁州西涧重叠。

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启示

诗中“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象总让我驻足。上周路过城北废弃的码头,锈蚀的铁链拴着条旧木船,在晚风中轻轻摇晃。这画面与韦应物描写的意境何其相似——时间在这里失去刻度,只有水流与船板的私语。我突然明白,诗人捕捉的不仅是场景,更是万物自在的哲学。

现代生活中的诗意栖居

下班路上特意绕道河滨公园,学着用韦应物的视角观察:柳枝划破水面的弧度像未完成的草书,流浪猫跃过围栏的瞬间定格成“林暗草惊风”的注脚。用手机备忘录记下这些片段时,发现日常琐碎竟能拼接成新的《滁州西涧》。

幽草与黄鹂的当代变奏

小区绿化带里倔强生长的酢浆草,空调外机上偶遇的麻雀,都成了诗中意象的延伸。韦应物若活在当下,或许会把“春潮带雨晚来急”写成地铁站口伞浪翻涌的景象。这种古今对话的趣味,让古典诗词成为生活的解码器。

寻找内心的野渡

深夜重读《韦苏州集》,突然领悟“舟自横”的深意。在这个被日程表切割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保留一处精神的野渡——可能是阳台角落的绿植,可能是通勤路上固定的发呆时刻。就像此刻,我在日记本上画下歪斜的小舟,它正载着韦应物的诗句,缓缓横渡2023年的月光。

合上诗集时,窗外传来晚归鸟类的啼鸣。这声音穿过唐朝的涧水与今夜的霓虹,在纸页上洇开墨色的涟漪。原来真正的诗意,从来不在远方,而在我们与文字相遇时,心头泛起的那阵带着青草香的微风。

韦应物的七言律诗合集

——韦应物《送杨氏女》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韦应物《观田家》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韦应物《观田家》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韦应物《送杨氏女》 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韦应物《送杨氏女》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韦应物《送杨氏女》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韦应物《夏花明》 人归山...

韦应物古诗大全合集

韦应物古诗 1、《西塞山》 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 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 2、《答李浣三首》 孤客逢春暮,缄情寄旧游。 海隅人使远,书到洛阳秋。 马卿犹有壁,渔父自无家。 想子今何处,扁舟隐荻花。 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 楚俗饶辞客,何人最往还。 3、《寄诸弟》 岁暮兵戈乱京国,帛书...

韦应物的五言律诗合集

韦应物古诗 1、《西塞山》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2、《答李浣三首》孤客逢春暮,缄情寄旧游。海隅人使远,书到洛阳秋。马卿犹有壁,渔父自无家。想子今何处,扁舟隐荻花。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楚俗饶辞客,何人最往还。3、《寄诸弟》岁暮兵戈乱京国,帛书间道访存亡...

韦应物古诗

韦应物古诗 韦应物古诗 1、《西塞山》 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 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 2、《答李浣三首》 孤客逢春暮,缄情寄旧游。 海隅人使远,书到洛阳秋。 马卿犹有壁,渔父自无家。 想子今何处,扁舟隐荻花。 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 楚俗饶辞客,何人最往还。 3、《寄诸弟》 岁暮兵戈乱...

韦应物古诗词合集

《望洞庭》是韦应物最著名的诗作,诗中以大自然为切入点,赞 叹洞庭湖的无穷美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通过抒 情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的湖光山色,令人流连忘返。 《满江红》以对月亮的赞美为主题,抒发对明月的热爱之情。“月 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诗中运用夸张和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