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劳的古诗:一场春梦的徒劳书写
晨起偶记
清晨醒来,窗外细雨霏霏,案头摊开的诗册被风翻到李商隐《无题》那页:"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突然觉得,所有古诗都是徒劳的书写——就像昨夜梦里,我分明在宣纸上写满诗句,醒来却只记得墨迹湮开时那抹怅然的蓝。
墨迹与记忆
翻检旧日诗稿时,发现三年前在苏州拙政园写的那首七绝。当时自觉字字珠玑,如今读来却像褪色的春联。忽然明白古诗里所谓"徒劳"的真意:我们总以为能用文字锁住某个瞬间,却不知连记忆本身都在悄悄篡改真相。白居易写"乱花渐欲迷人眼",可那些被文字定格的春花,早随着长安城的月光一起腐朽了。
午后的考古
在图书馆古籍部见到明代某位落第书生的诗稿残卷。泛黄的宣纸上,工整小楷记录着数百次科举失利后的苦闷。最动人的是页边那些涂改痕迹——某个被反复修改的"愁"字,最终又恢复成最初稚拙的写法。这让我想起王维"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的追问,或许所有古诗都是这样在希望与徒劳之间摇摆的产物。
黄昏的顿悟
散步时经过小学围墙,听见孩童们齐声朗诵"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他们的声音清亮得刺眼,让我突然懂得:古诗的徒劳恰是其永恒之处。就像杜甫在秋夜写的"露从今夜白",千百年后依然有人为这句诗重新看见月光。归家路上买了一把野姜花,插瓶时忽然记起李清照那句"不如随分尊前醉",原来最深的徒劳里,藏着最鲜活的生机。
后记:深夜整理日记时,发现白天随手写的句子竟与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暗合。人生到处知何似?或许就像这些古诗,明知徒劳却仍要写的,才是真正值得书写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