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兰操里悟人生——品《兰亭集序》有感
晨起读兰
清晨推开轩窗,案头那盆墨兰正绽着淡青色花苞。忽然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句子,便从书柜深处取出泛黄的线装本。指尖抚过"兰亭"二字时,窗外的露珠恰好坠在兰叶上,恍若当年会稽山阴的曲水流觞。
一、幽兰操的千年回响
孔子《幽兰操》曰:"兰之猗猗,扬扬其香"这般意境,在《兰亭集序》的"清流激湍"间得到延续。细观羲之笔下的兰,不仅是"惠风和畅"中的点缀,更是"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时空信使。我用水墨临摹序中"群贤毕至"四字时,墨色在宣纸上晕开如兰瓣舒展。
二、兰亭里的生命哲思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兰亭已矣",却不知兰亭精神早已融入文人血脉。我的日记本里夹着去年在绍兴带回的兰花草标本,与今日所读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形成奇妙对话。忽然明白苏轼为何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原来与羲之爱兰同出一脉。
午后暴雨骤至,墨兰在窗边摇曳生姿。想起《兰亭集序》真迹虽已随唐太宗长眠,但每个临摹本里都藏着不同的生命姿态,就像我养过的十三盆兰花,从无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暮色中的顿悟
黄昏重读"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忽觉千年时光不过兰花开谢的须臾。合上书页时,发现早晨的兰苞已悄然绽放,幽香中仿佛听见古人吟诵:"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这或许就是中华文化里最动人的传承——以兰为媒,让不同时空的灵魂在芬芳中相遇。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