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古诗词日记:山行见猿吟有感
壬寅年腊月初七 山雾缭绕
晨起薄雾如纱,携半卷《猴古诗词选》入北山。这本泛黄的诗集是祖父所赠,收录唐宋以来咏猿诗词百余首,扉页有朱笔批注:“猿声千古韵,猴趣自然诗”。行至半山腰,忽闻密林深处传来断续啼鸣,其声凄清悠远,恰与诗中“猿鸣三声泪沾裳”之境暗合。
一、林深见猿影
循声拨开藤蔓,见三两只黄毛黑颊猿猴在古松间腾跃。领头老猿长臂勾住虬枝,仰颈长啸时喉结颤动,竟似古人描述的“猿啼如咽箫”。忽然想起白居易《猴古诗词》中“猿攀树枝啼,猴戏岩果落”的句子,眼前景象与千年前的诗句倏然重叠。它们用毛茸茸的前爪捧食野山楂时,眉眼蹙皱的酸涩神态,恰如杜甫笔下“猿猴得食笑相呼”的生动注脚。
二、诗境照现实
坐在苔痕斑驳的观猴亭里展读诗卷,陆游“猿猴群啸暮云边”的意境在雾气中具象化。年轻母猿怀抱幼崽梳理毛发时,小猿伸爪抓挠母亲下颌的温馨场景,正是李白“猿猱欲度愁攀援”中未曾描绘的柔情。忽见两只半大猿猴为争抢松果互相追打,败者龇牙咧嘴跃上高枝,倒应了柳宗元“猿猴掷岩果,惊破碧潭影”的俏皮。这些灵长目动物的喜怒哀乐,早在千百年前就被诗人敏锐捕捉,凝练成《猴古诗词》里永恒的生命律动。
三、古今猿声叹
日落时分猿群渐隐于深林,空余啼声在峡谷回荡。想起《猴古诗词选》里记载的巴东渔者古谣:“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此刻听来却无悲凉之感,反觉是山林生命的蓬勃欢歌。现代动物学研究表明猿猴啼叫多为领地宣告或情感交流,与古人借猿声抒愁肠大相径庭。这或许正是《猴古诗词》的妙处——既是自然观察笔记,更是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箱。
暮色中合上诗卷,忽见那只老猿去而复返,蹲在崖边望月长啸,皎洁月光勾勒出它银针般的须髯。此情此景,终得领悟苏轼“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的真谛。猴古诗词从来不是简单的动物描摹,而是人与自然永恒的对话密码。踏月归去时,满山猿声皆成韵脚,在暮色里谱写着生生不息的天地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