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学考古诗文之秋日偶得日记

学考古诗文之秋日偶得日记

壬寅年八月廿三 晴

晨起推窗,见庭前梧桐叶落,倏忽惊觉已是深秋。忽忆昨日先生所授《淮南子》"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之句,方知古人观物之精微若此。适逢休沐日,遂决意效法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携《陶渊明集》与《王右丞集》往城西山中寻秋。

山行所得

循石阶而上,但见枫林尽染,恍若霞蔚。忽闻涧水泠泠,如鸣佩环,顿觉王摩诘"清泉石上流"之句跃然眼前。坐于青石之上,展卷读《山居秋暝》,方悟其"明月松间照"之妙,非亲历山水者不能道也。昔年只知死记硬背,今以目验心会,乃知古人一字一句皆从真山真水中流出。

茶寮悟道

晌午至山腰茶寮小憩,烹泉瀹茗之际,与一耄耋老者攀谈。老者言其幼时曾从宿儒习经史,乃以《毛诗》中"蒹葭苍苍"句相询。老者拊掌而笑,指窗外芦苇荡曰:"此即诗中之景也!"遂娓娓道来古人比兴之妙,谓"伊人"非独指美人,亦喻理想境界。余闻之豁然,乃知学考古诗文贵在通其精神,非徒记诵辞章而已。

今日之游得三悟:一者知古人诗词皆有所本,非向壁虚造;二者明治学当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三者觉文化传承如山中清泉,奔流千古而不竭。暮色四合时,诵太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之句归去,自觉胸中丘壑渐生。

窃谓今人学考古诗文,不当囿于纸墨之间。昔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诚哉斯言!若能以古今印证,以身心体察,则古诗文非故纸堆中死物,实为照见生命之明镜也。愿他日再访名山胜迹,携庄子《秋水》篇临溪而读,或又有新得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