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田月色:从古诗中品味生活的咸与淡
一、盐光初现
清晨翻到白居易《盐商妇》中"盐商妇,多金帛"的句子时,窗外的阳光正斜斜地照在厨房的盐罐上。那些晶莹的颗粒突然让我想起去年夏天探访的千年盐田,古诗里的咸味就这样穿透时空扑面而来。
《咏盐》·佚名
煮海成盐白似霜,
晶莹剔透映朝阳。
千般滋味它为首,
万种珍馐不离场。
二、盐史钩沉
在古籍堆里发现,古人咏盐常带着敬畏。杜甫《盐井》写"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柳宗元《晋问》记载"猗顿用盬盐起",这些文字让我开始追溯盐的文明史。盐不仅是调味品,更是货币、是战略物资,是文明发展的催化剂。
记得《齐民要术》详细记载的"漉盐法",与今天在盐田看到的传统工艺竟相差无几。烈日下盐工们耙收盐花的动作,与敦煌壁画《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中的盐工身影渐渐重叠。
三、生活咸淡
母亲常说"盐调百味",这让我想起苏轼《菜羹赋》"覆陶瓯之芳润,散盐酪之甘滋"。生活中的悲欢其实都像盐——失恋时眼泪的咸涩,成功时汗水的咸鲜,与家人包饺子时撒的那把盐,都是生命不可或缺的滋味。
傍晚做饭时,看着盐粒在汤锅中旋转溶解,突然明白为什么古人说"盐梅相成"。咸味需要衬托甜,就像人生需要苦乐参半。那些咏盐的古诗,原来都在教我们平衡生活的艺术。
四、盐田夜思
今夜月光正好,适合重读范仲淹《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突然惊觉诗中未提盐字,却处处是盐的影子——腌鲈鱼的盐,渔夫汗水里的盐,甚至浪花中的盐分。这大概就是咏盐诗的最高境界:盐在诗外,味在其中。
合上日记本前,我在扉页抄下新发现的元代《盐场诗》:"谁知盘中盐,粒粒皆辛苦。"明天要去超市买包海盐,不仅为烹饪,更为在雪白的盐粒里,继续打捞那些被时光腌渍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