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古诗 情恨:暮色书怀

古诗 情恨:暮色书怀

一、暮色入高楼

黄昏时分,独倚危楼。夕阳的余晖如同熔金般泼洒在斑驳的窗棂上,又将天际的云霞染成一片凄艳的绛紫。远处,几声归鸦的啼叫划破寂静,更添几分苍凉。这般景致,总教人无端想起那些尘封在诗卷里的愁绪,那些亘古不变的“情”与“恨”。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不知为何,张九龄的这句诗蓦地涌上心头。情之深切,竟使得容颜如明月般日渐消瘦。这“情”字,究竟是怎样的蛊毒,能让人甘心沉溺,却又备受煎熬?古人笔下,有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至死不渝,亦有白居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永恒遗恨。这恨,并非简单的怨怼,而是情至深处、求而不得、得而复失后,那刻入骨髓的怅惘与悲凉。

二、闲潭梦落花

案头一盏清茶,已失了温度。我翻开那本边角微卷的《古诗源》,字里行间,仿佛尽是无言的叹息。“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子早已道尽人间至情至性。那汨罗江的水,承载的是家国之恨,又何尝不是一种对理想至情无法眷顾人间的深沉绝望?

读至《古诗十九首》,“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短短十字,道尽多少天涯陌路的无奈与哀伤。这恨,是时空阻隔的恨,是命运弄人的恨。它不激烈,却如慢性毒药,丝丝缕缕,侵蚀岁月。又如曹丕《燕歌行》中所言:“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秋风萧瑟,草木摇落,那茕茕独立的身影,其心中的幽怨与思念,化作了千古同悲的寒凉。

三、此情可待成追忆

窗外,月色悄然爬上了柳梢。清冷的光辉,与千年前照耀着李白写下“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时,并无二致。那望月之人的孤寂情思,那无法排遣的幽恨,穿越了时空,在此刻与我相遇。

“情”与“恨”,仿佛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因爱而生忧,因爱而生怖,若得不着,若守不住,便酿成了恨。这恨,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家国离乱之痛;是李清照“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身世飘零之恸;亦是陆游“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爱情怅惘之殇。它们凝结在墨迹里,历经朝代更迭,依旧鲜活,每一次展读,都能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类似的情感共鸣。

四、惟觉时之枕席

合上书页,室内只剩下时钟滴答的声响。现代的我们,似乎早已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习惯了将情感隐藏于各种社交符号之后。那些深刻的、需要时间咀嚼的“情”与“恨”,仿佛成了奢侈品。然而,人心自古皆然,我们依旧会爱,会痛,会思念,会遗憾。

这些古诗,正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或许羞于承认、或忙于忽略的内心世界。它告诉我们,所有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我们并不孤独。那份因情而生的恨,那份甜蜜的负担,痛苦的瑰丽,正是生而为人的证明。它让我们学会审视自己的情感,珍惜眼前所拥,释怀已逝之憾。

夜已深,风渐凉。将万千思绪收拢,唯愿这一缕由古诗牵出的情恨之思,能如天边那轮亘古的明月,照亮更多徘徊的心灵,给予一份遥远的理解与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