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马诗朗诵感悟日记
一次声音与灵魂的对话
十月二十三日,天气微凉,秋意渐浓。今日语文课上,老师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古诗马诗朗诵”活动,要求我们深情诵读唐代诗人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并分享自己的感悟。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课堂任务,更成为了一次穿越时空,与诗人灵魂对话的奇妙旅程。
初闻朗诵:金戈铁马的想象
活动伊始,教室里还弥漫着些许躁动与不安。第一位上台的是同桌小薇,她选择的是其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当她清亮而略带紧张的声音响起时,整个教室渐渐安静下来。她刻意放慢了语速,在“大漠沙如雪”处加重了语气,仿佛让人看到了无垠的沙漠在月光下泛着雪白的光泽;读到“何当金络脑”时,她的声音里充满了无限的渴望与期盼。通过她的“古诗马诗朗诵”,我脑海中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浮现出一匹英姿勃发的骏马,它奔驰在辽阔的塞外,追逐着那如钩的弯月,渴望戴上华美的辔头,在清秋的疆场上纵横驰骋,建功立业。这朗诵,仿佛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想象的大门。
我的尝试:情感的深度沉浸
轮到我了。我选择的是其四:“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站在讲台上,我的心跳加速。我深吸一口气,努力将自己想象成李贺,一个怀才不遇的诗人,看着眼前这匹瘦骨嶙峋却傲骨铮铮的骏马,它并非凡间俗物,而是天上的星宿下凡。我尽力将这种认同与悲愤融入声音中。读前两句时,我用了肯定而略微高昂的语调,强调其“非凡”与“是星”的本质;到了后两句,我刻意放缓,在“敲瘦骨”时声音放轻,仿佛真的在轻轻敲击,而读到“带铜声”时,则用铿锵有力、金属般的音色迸发出来,试图展现那瘦弱躯壳下隐藏的不屈灵魂与磅礴力量。这一次亲身的“古诗马诗朗诵”体验,让我前所未有地贴近了诗人的内心。我仿佛感受到李贺借马自喻的愤懑与骄傲——纵然境遇坎坷,瘦骨嶙峋,但内在的才华与品格依然如铜声般清越,不容置疑。朗诵,不仅是读出文字,更是用声音为情感塑形。
集体的共鸣:穿越千年的回响
随后,同学们依次上台。有人慷慨激昂地朗诵“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再现霸王项羽的悲壮;有人低沉哀婉地诠释“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暗讽统治者的昏庸;还有人读“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描绘出骏马超凡脱俗的俊美形象。每一首“古诗马诗朗诵”,都像一块独特的拼图,逐渐拼凑出一个更为立体的李贺,也拼凑出我们对人生、对抱负、对社会的多元理解。同样的文字,通过不同声音的诠释,竟能焕发出如此丰富多彩的生命力。这节课不再是一堂普通的语文课,它变成了一场小型的诗歌音乐会,一次集体性的美学熏陶和思想启迪。
日记的尾声:沉淀后的思考
放学后,那些诗句依然在我耳边回响。“古诗马诗朗诵”带来的震撼久久未能平息。我在这篇日记里记录下这一切,是因为我深刻体会到,古典诗词绝非故纸堆里冰冷的文字。它们是有温度、有声音、有画面的。朗诵这种形式,是我们与古人沟通最直接、最动人的桥梁之一。它让遥远的诗意变得可触可感,让千年前的情感在今日重新流淌。李贺的马,不仅是马,是抱负,是人才,是一个不甘沉沦的灵魂的嘶鸣。感谢这次“古诗马诗朗诵”活动,它让我收获的不仅是一次分数,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一场美的历程。它提醒我,在今后的日子里,要常常用心去诵读,去倾听那些穿越千年依然鲜活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