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端午日感怀
壬寅年五月初五记
晨起推窗,艾香混着糯米清气漫入室中,方觉今日竟是端阳。檐角悬着邻家新插的菖蒲,青碧叶片蘸着朝露,恍若《古诗端午日》中“玉簪犀璧醉佳辰”的遗韵。忽忆及少时祖父握我手腕蘸雄黄画额,口中吟的正是“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的古调,那时不解诗中深意,只道朱砂点在眉间凉丝丝有趣。
一、龙舟竞渡溯诗源
信步至河岸,但见彩舟劈浪飞驰,鼓声如雷震耳。蓦然想起《古诗端午日》中“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的沉郁之句。舟上壮汉赤臂挥桨,汗珠与浪花齐溅,竟与唐人张建封“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的描摹叠印成跨越千年的画卷。岸边稚子们戴着五毒纹香囊追逐嬉戏,鲜红丝线缠成的络子随跑跳翩飞,恰似苏轼笔下“彩线轻缠红玉臂”的活注脚。
二、角黍盈盘忆旧章
归家见母亲正解灶上蒸笼,青箬叶散着氤氲热气。三角粽在瓷盘里堆作青翠小山,枣泥馅的暗红从糯米间隙透出,宛然范成大“蜜粽冰团为谁好”的具象呈现。忽记《古诗端午日》有“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的趣致描写,而今城市虽少见簪艾于冠者,但阳台上户户垂挂的艾草束,倒成了“艾人驱瘴”的现代变奏。咬开粽角时甜香满口,仿佛嚼碎了时光裹挟的文化密码。
三、诗魂迢递绕重午
午后翻检《全唐诗》,见殷尧藩“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之句,忽生怅惘。今人过端午,多半只余粽香与假期,谁还深究屈子沉江的悲怆?然则傍晚见社区举办诗词吟诵会,垂髫小儿竟能朗声背诵《古诗端午日》全篇,童声清越如碎玉:“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但见落日熔金,艾香与诗声交织飘荡,方知文化血脉从未断绝,不过以新的形式在人间流转重生。
暮色四合时以毛笔记此日记,墨痕与指尖残留的雄黄酒气息缠绕。忽然懂得《古诗端午日》不仅是纸上的平仄,更是镌刻在民族血脉中的节律。千载诗魂化作街头粽香、舟头鼓声、孩童腕上彩丝,年复一年在五月五日苏醒,提醒着我们:有些记忆,值得用烟火人间的方式永恒传承。
端午五言绝句四句诗有哪些我爱古诗词
端午佳节至,龙舟江上游。 粽香飘万户,楚辞唱千年。 7、端午感怀 文/黄泽英 端午亲人聚,粽香绕寰宇。 共祈家国安,屈魂欣然去。 端午五言绝句古诗词 宋代陆游的《乙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文天祥《端午即事》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