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州古诗的寻迹日记
十月五日 晴 于越秀山麓
清晨携一本泛黄的《羊城古钞》登越秀山,扉页间飘落几枚木棉干花。书中辑录的宋代诗篇“沧海夜煮珊瑚汁,碧海朝融琥珀光”此刻在晨光中蓦然苏醒——那诗句描绘的原是古时珠江入海口渔火与朝霞交融的盛景。站在镇海楼凭栏远眺,现代广厦与千年云山重叠,耳畔仿佛响起唐代诗人崔弼笔下“越井冈头云如黛,荔枝湾畔帆初收”的吟诵。
诗脉流转的地理坐标
沿着书中古诗的指引踱至光孝寺,菩提树的绿荫里藏着苏东坡贬谪岭南时题写的“兀坐书空咄咄中,苍苔白石自春风”。寺墙的碑刻斑驳如时光的鳞片,明代孙蕡所作的《广州歌》中“岧峣城阙霭祥烟,南国山河壮丽年”的鎏金大字仍依稀可辨。触摸这些文字时,忽觉指尖触动的不仅是冰冷石刻,更是穿越六百年的羊城脉动。
诗词里的水城记忆
午后沿西关趟栊门寻找清代屈大均笔下“荔枝红照珊瑚海,茉莉香穿翡翠城”的痕迹。在泮塘古港遗址公园,看到当代艺术家用锻铜浮雕再现《南海百咏》中“帆樯北带湘漓水,楼阁南收岛夷风”的贸易盛况。几位银发老者在水廊边用粤语吟唱汉代杨孚《南裔异物志》里的“榕须垂地复成林,珠水含星夜夜心”,声韵苍茫如珠江水般悠悠流淌。
十月六日 微雨 在荔湾湖畔
细雨中的荔湾恰似张维屏《泛舟荔枝湾》描绘的“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在海山仙馆的廊庑间巧遇岭南古琴传承人,听她弹奏宋代方信孺《南海百咏》谱写的曲调。琴弦震颤时,窗外雨丝正斜斜划过清代“粤剧琼花会馆”的雕花窗棂,恍若见证了黄节先生《蒹葭楼诗》中“千年海上寻诗客,独坐秋风白露时”的寂寥意境。
现代都市的诗意接续
归途特意见证了珠江新城与古诗的对话——广州图书馆外墙镌刻着当代诗人重新诠释的“云山珠水”数码诗屏,滚动展现着从汉代杨孚到近代梁启超的岭南诗选。在花城广场的地刻诗词环廊上,孩子们正用毛笔蘸水临摹《羊城八景》中的名句。忽觉古诗从未逝去,它们化作木棉的绯红、榕树的青翠、珠水的银波,继续在岭南大地上书写新的诗篇。
暮色中重读《南海杂咏》,忽然懂得古人为何总将广州称为“诗城”。这座城市的每一个晨曦暮霭、每一声粤韵清音、每一缕茶香花香,本就是一首永不完结的立体诗篇。而我们所做的,不过是在千年诗行间添几句注脚,让永恒的珠水继续载着诗帆驶向新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