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古诗巫山高游记:云雾缭绕的朝圣之旅

古诗巫山高游记:云雾缭绕的朝圣之旅

一、缘起与启程

晨光熹微中,我翻开那本泛黄的《乐府诗集》,「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的诗句倏然映入眼帘。汉代无名氏留下的这首《巫山高》,以雄浑笔触勾勒出巴楚险峻山水,更在历代文人唱和中叠加深远意境。我合上书卷,决定亲自踏上这片被诗词浸透的土地,用双足丈量古诗中的巍峨,用心灵感受千年前的咏叹。

二、初遇巫山

抵达巫山县时正值薄暮,远眺群峰如黛,长江如练,果然应了「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的乡愁况味。次日清晨乘船溯江而上,江风裹挟着水汽扑面而来,两岸峭壁逐渐收拢,正如诗中「我欲东归,害梁不为」所述的险阻之境。当船驶过瞿塘峡口,十二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忽然领悟古人为何要用「高以大」三重强调——这里的山势并非单纯物理高度,更是一种直击心灵的巍然压迫感。

三、攀登神女峰

循着宋玉《高唐赋》的线索,我向着神女峰进发。石阶蜿蜒隐入竹林,露水打湿的青苔闪烁着微光。越往上攀,越能体会「巫山高,高以大」的深意——每一步都需要手脚并用,每回抬头都见峰顶仍在云端。中途歇息时,见崖壁间奔涌的瀑布,忽然想起「淮水深,难以逝」的比兴手法,原来古人早将情感投射于山水,水深山高皆是心象的外化。

四、云雨之思

正午时分抵达观景台,恰逢山间起雾。云气从谷底蒸腾而上,转瞬淹没群峰,果然应了「朝云暮雨」的千古奇观。坐在石亭中看云海翻涌,恍惚间理解历代文人为何对巫山云雨情有独钟——这种瞬息万变的朦胧之美,恰似人生无常的隐喻。取出随身携带的诗集,重读唐代诗人李端「巫山高不极,合沓状奇新」的句子,此刻方知「状奇新」三字何等精妙。

五、文脉寻踪

下山途中特意寻访古诗刻石。在观瀑亭侧发现明代仿汉隶书写的《巫山高》全文,虽经风雨侵蚀,仍可见「我欲东归,害梁不为」的苍劲笔迹。抚摸冰凉的刻字,忽然意识到这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登山,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学朝圣。从汉乐府到唐宋诗词,无数文人将生命体验注入巫山,使自然山水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坐标。六、暮色沉思

落日熔金时分坐在江边,看货轮拉着长笛驶过夔门。现代航运与千古险滩形成奇妙对照,但巫山依旧巍然矗立,正如诗中所咏「巫山高,高以大」。忽然彻悟:古诗中的「高」不仅是地理高度,更是文化意义上的崇高。它承载着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对归途的怅惘、对永恒的追寻。当暮色完全笼罩群山,我在这座文学圣殿中完成了与古老诗魂的对话,而巫山高的咏叹,将继续在时光长河中回荡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