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的读后感400字
2023年10月15日 星期日 晴
今日重读《雷锋日记》,薄薄一册却让我在书桌前静坐良久。窗外阳光正好,而我的思绪早已穿越时空,沉浸在那位年轻战士纯粹而炽热的精神世界里。合上书页,胸中激荡的感动与思考,促使我提笔记录下这篇雷锋的读后感400字所不能尽言的感悟。
一、螺丝钉的光辉
雷锋同志在日记中写道:“自己要像一颗螺丝钉,党把自己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螺丝钉”这个比喻,初读平常,再读却如洪钟大吕,震撼心灵。这并非意味着甘于平庸,而是蕴含着一种极致的敬业精神与集体主义情怀。他的一生都在践行这一点——无论是冒着风雨护送老人回家,还是利用休息时间到工地义务劳动,抑或是省吃俭用将积蓄捐给灾区,他总是在最需要的地方,竭尽所能地散发着自己的光与热。这种将个人价值完全融入为人民服务之中的境界,在今日这个强调个性与自我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伟大往往孕育于平凡,真正的价值在于对他人、对社会的贡献。
二、永不生锈的“向上”与“向善”
雷锋的读后感400字,最核心的体会莫过于其精神内核的“向上”与“向善”。他的“向上”,是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挤出一切时间学习毛主席著作和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我。他说:“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和攻坚克难的毅力,对于面临各种挑战和竞争的我们,是最好的鞭策。而他的“向善”,则是那种毫无保留的、发自内心的善良。他的善行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成为一种本能,一种生活方式。他看不得别人受苦,见不得集体利益受损。这种纯粹的利他主义,像一面清澈的镜子,照见我们内心有时可能存在的计较与犹豫,呼唤着人性中最本真的良善。
三、穿越时代的回响
或许有人会问,在物质丰裕的今天,雷锋的精神是否已经过时?写下这篇雷锋的读后感400字,我更加确信,雷锋精神从未褪色,反而历久弥新。它并非要求我们都去做惊天动地的伟业,而是倡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行为准则。在工作中精益求精,是雷锋精神;在生活中热心助人,是雷锋精神;在社会上恪守诚信、关爱他人,同样是雷锋精神。它是一种文化基因,一种道德底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学习雷锋,就是要学习他那种对生活充满热爱、对他人充满善意、对工作充满激情、对理想坚定不移的品格。
夜色渐浓,台灯下的书册仿佛仍留存着温度。这篇日记,远远超出了最初预设的400字,只因内心的触动实在太多。雷锋,这个名字早已超越了一个个体,成为一种象征,一种力量。他提醒着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善良、奉献、奋斗,永远是人性中最耀眼的光芒。愿我们都能在心中植下一颗雷锋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用行动去温暖这个世界,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