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清明节作文400字日记:清明雨上忆故人
四月四日 星期三 雨
清晨是被淅沥的雨声唤醒的。推窗望去,天地间笼罩着一层薄纱似的雨雾,远山如黛,近处的柳枝抽了新芽,被雨水洗得愈发青翠。父亲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雨,下得正是时候。”我们一家便在这绵绵细雨中,踏上了回乡祭祖的路。
车行至山脚便无法再前进。我们提着香烛纸钱、鲜花素果,沿着被雨水浸润的泥泞小径蜿蜒而上。山路两旁杂草丛生,偶尔可见几座坟茔,墓碑被岁月侵蚀得字迹模糊。母亲边走边轻声告诉我,哪一座长眠的是哪位未曾谋面的祖辈,他们的故事碎片般在湿润的空气里聚拢又散开。
二
终于到了太爷爷太奶奶的合葬墓前。父亲用带来的毛巾,仔细地擦拭着墓碑上的雨水和尘垢,每一个刻字都描摹得格外认真。母亲摆好祭品,苹果、青团、糕饼,都是太奶奶生前爱吃的。我学着大人的样子,点燃香烛,双手合十,恭敬地三鞠躬。香烟袅袅升起,混着雨丝的湿气,有一种特别宁谧肃穆的味道。
纸钱在铁桶里慢慢燃烧,跳跃的火光映着父母沉静而哀思的脸庞。父亲往火堆里添着纸元宝,低声念叨着:“爷爷奶奶,我们来看你们了,给你们送钱花了,在那边别舍不得用……”那一刻,我忽然真切地触摸到了“传承”的重量——它不是书本上冰冷的概念,而是这样一年一度的跋涉,是擦拭墓碑时的小心翼翼,是火光明灭间的低声絮语。
三
下山的路上,雨渐渐停了。云缝中漏下一缕阳光,照亮了山脚下大片金黄的油菜花田,生机勃勃。悲伤的氛围似乎也被这阳光冲淡了些许。父亲指着田埂上说,他小时候就是跟着太爷爷在这里学插秧的。
晚上回到家,吃着妈妈蒸的清明粿,外皮软糯,内馅咸香。电视里正播放着关于清明由来的纪录片。我突然理解了,清明节为何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它让我们在万物生长、清洁明净之时,停下匆忙的脚步,回归故土,用一种庄严的仪式感去铭记和感恩。它告诉我们从何而来,也提醒我们珍惜眼前人,更积极地生活。这或许就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真正含义。窗外,雨又悄悄下了起来,而我的心里,却比来时更加清澈和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