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400字日记:在时光褶皱里拾起的温暖
2023年10月15日 晴
合上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窗外的梧桐叶正打着旋儿落下。这本不过四百页的小书,竟让我在秋日的午后哭红了眼眶。
一、梦境与现实的交织
书中"古驿道"的意象始终萦绕心头。杨绛先生用梦境般的笔触描写钱瑗的离去:"她渐渐变成一个小点,消失在雾里"。这种虚实相间的写法,让生死离别化作绵长的钝痛。我忽然想起外婆去年离世时,母亲也是这样,在深夜反复摩挲着老照片。
二、生活褶皱里的微光
最动人的是那些日常琐碎:钱钟书为妻女做的早餐、三人共读一本书时的争论、下放干校时偷偷藏起的白糖。杨绛写道:"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这些平凡细节恰似珍珠,被岁月的丝线串成无价之宝。此刻看着书桌上全家福,突然理解父亲为何总坚持每周家庭日。
三、孤独中的圆满
当读到"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时,泪水终于决堤。杨绛在92岁高龄独自整理回忆,用文字让"我们仨"永远团聚。这让我想起上周陪独居的邻居张奶奶包饺子,她布满皱纹的手捏着饺皮说:"老头子最爱韭菜馅"时的神情。
夜幕降临,我给父母发了条消息:"周末回家吃饭吧。"《我们仨》教会我,所谓幸福,不过是珍惜当下每个相守的晨昏。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5篇)
《我们仨》读后感 篇1 这个学期·伊始,我读了一本书——《我们仨》。这本书是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丈夫、女儿相继离世,在“我们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时,写下的生活回忆录。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没有着太多笔墨,寥寥两页,拉开了那“长达万里的梦”的序幕。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如梦似幻,我只觉朦胧,没怎么看懂...
我们仨读后感20篇
读了《我们仨》,是对此刻生活的满足,更是对那种平凡的味道的流连忘返 我们仨读后感(二): 看完《我们仨》,正值杨绛先生百岁。杨绛先生自称,已经走到了人生边。低调、与人无争,一向是她和钱钟书先生给人的感觉。在《我们仨》这本小传中,杨绛先生叙述了她和钱钟书及独女钱瑗(圆圆)三个人的家庭生活,让我真实地感受到...
《我们仨》读后感(10篇)
《我们仨》读后感 有幸读到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书很短,不敢说感触深刻,可其中的脉脉温情,却也引人思躇良久。 先生的《我们仨》,早在一年前就已拜读,再次翻开书页细细品读,仍是欢喜不已。《我们仨》一书,是在先生92岁时,先后失去女儿和丈夫后所著。书里遍布着温暖的小趣味,从柴米油盐一餐一饭,到字里行...
《我们仨》读后感(10篇)
简单的文字,全书只有三章: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在回忆录的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简短的开篇一章中,杨绛这样写道:“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我和钟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钟书不见了。我...
我们仨400字读后感合集
我们仨读后感400字 第1 篇:我们仨读后感 400 字 猜你正在找我们仨读后感 400 字的怎么写?那么就给你这篇范文参考。 看惯了现今的明争暗斗,看淡了生活的不义不忠,现在静下心来细品这三个人 走过的一路,真的有种难言的感动。经历着社会的洗礼,可心灵依旧纯洁;经历着 战争的侵扰,可信仰依旧坚定;经历着疾病的纠缠...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0篇)
《我们仨》读后感篇1 在这个还没有暖起来的冬天,我理解了《我们仨》中的温暖与沧桑。命运指引着这三个人在冥冥中相遇。《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三篇如同圆舞曲一般共同跳跃着浓浓的亲情的主旋律。最终作者独自一人在静静地怀念这仨在一齐的点点滴滴,怀念着一个家族最平凡的光。...
《我们仨》读后感15篇
我觉得那些羡慕他们两人生活的人可以读一下《我们仨》你会发现,生活在平凡处才动人,两个人相互尊重,相互体谅,能够容忍对方的笨拙更难。 《我们仨》读后感2 在这个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风,多么的清新亮丽,吹散走燥热,带来无私的温暖,伴随着我度过了这个美好的暑期。 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两...
《我们仨》读后感8篇
杨绛正是用毕生回答了这个问题:“远方并不远,只要我们仨相聚相守,远方就在脚下。” 《我们仨》读后感 整个假期,我把这本书读了两遍,每一次阅读,穿越平淡朴素的字迹,用潺潺柔水写成的文字,字里行间那无言的感动,相失之后的痛楚与难过。团聚,生死离别,感情的大起大落,全部蕴藏在杨绛先生的文字中,文字叙述很简洁,...
《我们仨》读后感(15篇)
《我们仨》读后感 阳光洒落窗棂,坐在桌边的木椅上,翻开厚厚的书籍,仿佛再次回到了那个艰苦的年代。杨绛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我们仨》是杨绛先生所著的长篇散文。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我们俩都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以一个老年时的梦境拉开序幕,关于一家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