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朱自清日记:荷塘月色下的独白

朱自清日记:荷塘月色下的独白

今夜月色极好,我踱步至清华园的荷塘边。这荷塘平日是热闹的,此刻却只剩我与月光对望。水面浮着薄薄的青雾,荷叶如舞女的裙裾般舒展,而月光恰似钢琴上流淌的琶音,静静泻在叶与花上。

光影交织的私语

我忽然想起白日里学生问及写作的诀窍。他们总盼着得些速成的法子,殊不知文章原是心魂的倒影。正如这塘中的月影,若水波不宁,影便碎了;若心绪浮躁,字句自然也失了筋骨。月光从树隙漏下几缕,竟在水面上排出一串发光的省略号,仿佛造物主正在斟酌未尽的诗行。

文字的温度

日记本里还夹着去年冬日写的残稿:“雪片扑窗如絮语,墨痕化开似春苔”。当时自觉妙极,今日重读却觉造作。真正的妙笔从不刻意雕琢,它该是月光浸透的石板路,自然而然地泛着温润的光泽。散文之道,贵在真二字——情真、景真、意真。正如眼前荷花,含苞时不故作矜持,盛开时不掩其欢欣,凋谢时亦不强作悲态。

时光的纹理

蝉声忽然住了,风从塘面掠过,带起细密的褶皱。这景象教我忆起父亲蹒跚的背影,原是岁月在生命布帛上织出的经纬。好的文字亦当时时摩挲生活的纹理,既要写出荷香月色之雅,也不该避讳柴米油盐之实。昨日见厨房老仆蹲在台阶上择韭菜,银发与绿韭相映,手指翻飞如蝶,那画面竟比许多刻意经营的篇章更堪回味。

心灵的砚台

月光渐向西斜,荷叶的阴影渐渐拉长。我常觉得写作如同磨墨,须得沉心静气,让时光慢慢研磨心绪,待浓淡相宜时,方提笔蘸取。现代人总急着倾吐,却忘了沉默的酝酿才是最要紧的工夫。正如这荷塘,若没有整日的阳光雨露,今夜怎会有如此皎洁的月华流转?

远处传来梆子声,三更天了。露水悄悄浸透鞋面,凉意顺着青石板路漫延。我合上日记本,最后望一眼荷塘——月光正在水面上撰写新的篇章,而明晨的太阳会将它们全部收订成册。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大抵便是这般滋味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