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芦花畔的秋思日记
十月廿三 霜降微寒
晨起推窗,忽见岸边芦花已漫成雪海,蓦然想起白居易那句"风飘细雪落如盐,波卷轻霜飞作絮",古人诚不欺我。这片生长在河湾的芦苇丛,自仲夏的青翠至深秋的皓白,竟将千载诗词的意境揉碎在粼粼水波之间。
一、芦花入诗境
沿着石阶走向河滩,绒絮沾衣似雪。记得陆游在《秋日杂咏》中写"芦花深泽静垂纶",此刻风止水静,唯见几簇芦花在残阳斜照中泛起金晖。这景象与杜甫"秋水清无底,萧然静客心"的意境悄然重合,让人不觉放轻脚步,唯恐惊破这千年诗韵。
二、时序的见证者
芦杆在风中摇曳发出簌簌声响,宛如《诗经》里"蒹葭苍苍"的古老吟唱。每根芦花都记载着时序更迭——初生时尖如绿箭,盛夏时展叶如剑,而今披上素白衣衫,准备迎接冬雪的洗礼。苏轼说"万物各有宜,时哉莫吾欺",这芦花的荣枯,恰是天地节律最忠实的注脚。
蹲身细观,发现芦花基部还残留着夏日蜻蜓蜕下的空壳,这让我想起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生机,与此刻"枫叶荻花秋瑟瑟"的萧瑟形成奇妙的时空交错。自然万物永远在轮回中吟唱着永恒的诗篇。
三、归雁与乡愁
暮色中忽闻雁鸣,成群候鸟掠过芦花丛向南飞去。此情此景,恰应了纳兰性德"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的词意。飘散的芦絮追随着雁影飞向远方,如同游子对故乡的牵念。想起自己客居异乡已三载,每逢秋日见芦花如雪,总不免生出"故园东望路漫漫"的怅惘。
归途拾得几枝芦花插于案头瓶中,月华浸染时竟如银雕玉琢。忽然领悟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豁达——芦花虽预示着寒冬将至,却以最纯粹的美学姿态完成生命的礼赞。这或许就是古诗词中芦花意象最动人的真谛:在无常中见证永恒,在飘零中展现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