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倩古诗伴我一日闲游日记
晨起偶得
清晨推窗,忽见案头《小倩古诗选》被晨风翻至第37页,那句“竹影扫阶尘不动,萤光穿水月无痕”倏然入眼。这本诗集是去年在城南旧书市偶得,泛黄纸页间密密麻麻的朱批竟比原诗更引人驻足。今日原无要事,忽生一念:何不携此诗集作一日漫游?且看这百年前的小倩古诗,能否与当下景物生出些趣味对照。
山径寻诗
乘早班公交至西山脚下,恰是朝露未晞时分。沿着青石板路徐行,耳机里听着《小倩古诗鉴赏》音频课,教授正讲到“她的诗总在清丽中藏锋棱,如绵里裹针”。半山亭小憩时,见石柱刻着“坐看云起时”,忽然记起诗集里确有“云涌千峰皆俯首,独有一松向天吟”之句。忙取出诗集对照,发现小倩当年游历此处时恰是重阳,墨迹旁还粘着半片枯菊,时空在此刻叠合成奇妙的重影。
古寺禅音
正午抵达山顶古寺,僧人在廊下分茶。忽闻钟声悠扬,恍若听见小倩古诗里“钟鸣古刹惊白鹭,茶烟透窗染青衫”的意境。在功德碑廊发现不少古人题诗,竟找到与小倩同时期某文士的墨宝,其诗风与小倩那般清峻大不相同。忽悟小倩古诗最妙处不在辞藻,而在那派“宁为清露坠地碎,不作风絮漫天飞”的骨气,这或许正是当代人缺乏的执守。
坐在千年银杏下重读《秋夜独坐》,诗中“烛泪滴尽更漏迟,梧桐夜雨涨秋池”的孤寂,与此刻阳光透过叶隙洒落金斑的暖意,形成奇妙对照。手机忽然推送现代诗讲座通知,科技与古典在此刻交锋。忽然懂得小倩古诗为何历经百年仍动人——那些关于孤独、坚守与自然咏叹的命题,从来都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坐标。
暮归得悟
下山时夕阳正好,手机计步器显示已走一万八千步。翻阅今日拍摄的二十七张照片,忽然发现个有趣现象:凡与小倩古诗意境契合处,画面都格外有韵味。就像那方苔痕斑驳的放生池,恰应了“青石承雨润,锦鳞唼苔纹”之句。归途公交上写下这些文字,邻座女孩见我捧着诗集,竟脱口背出小倩那首著名的《夜航船》。原来这冷门诗人也有知音,只是散落在人海,需借机缘才能相逢。
今夜当重读《小倩古诗选》,或许会有不同感悟。这日的闲游让我明白:真正的好诗从不怕时光淘洗,就像山涧那些卵石,越经流水冲刷越显温润光泽。小倩古诗里的山水或许已变模样,但那份对美的敏锐感知力,依然能穿过百年唤醒今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