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夏古诗中的清凉日记
七月流火中的诗意栖居
时值仲夏,窗外蝉鸣如织,热浪翻滚着席卷城市每一个角落。我独坐书斋,捧读《全唐诗》,忽在杜甫《江村》中邂逅“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之句,恍若一阵穿堂清风拂过心头。古人所言“长夏”,非仅指时序之夏,更是一种心境之夏——于炎炎夏日中寻得幽静处的智慧。
午后的时空对话
午后三时,日影西斜,我以冰镇梅汤佐诗。王维在《林园即事寄舍弟紞》中写“长夏园林好,柴门掩寂寥”,竟与此刻景象重合——空调轻声嗡鸣代替了柴门吱呀,小区绿植虽不及唐时园林精巧,却同样将喧嚣阻隔在外。忽忆起白居易《池上早夏》中“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阳台那盆茂盛绿萝,不正是“阴交夏木繁”的微缩景致?古人以诗句为容器,将漫长夏日酿成永恒佳醪。
现代人总抱怨暑热难耐,却忘了如柳宗元《夏昼偶作》中“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的闲适。我关掉手机两小时,学古人握卷品茗,竟觉心静自然凉并非空谈。电风扇搅动的气流掠过皮肤,竟带出了“水晶帘动微风起”的意境转换。
暮色中的长夏变奏
傍晚散步时,见小区池塘荷花初绽,顿觉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写得真切。虽无接天之势,但荷叶田田映着夕阳,确有“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绚烂。几位老人在亭中下棋,让我想起高骈《山亭夏日》中“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闲适画面。现代都市里,这般慢节奏场景竟成了古诗的当代注脚。
归家路上,夜市渐喧。烧烤烟气与冰饮冷雾交织,恰似白居易笔下“何处营营夏夜忙,市南门外市中人”的盛景穿越千年。买得冰镇西瓜一枚,重温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中“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童趣,虽无桑阴,但空调房中与家人分食西瓜的清凉,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天伦?
长夏诗心与当代生活
深夜整理日记,惊觉古诗中的长夏意象早已渗入日常每个缝隙。杜甫的“长夏江村事事幽”不仅是风景描写,更是种生活哲学——在快节奏时代学会驻足,发现琐碎中的诗意。陆游《长夏寺中微凉》云“竹风满院凉无价,最好移床就月眠”,我虽无竹院,但落地窗外的月光洒入客厅,挪沙发卧看星月,亦得古人三分意趣。
这个长夏,因古诗的介入而变得深邃。那些穿越千年的诗句不是标本,而是活着的时空密码,等待我们在空调嗡鸣声、冰箱制冷声、键盘敲击声中,解码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清凉叙事。当我在日记本写下最后一行,窗外忽然落雨,淅沥声应和着电脑里播放的《渔舟唱晚》,顿时懂了为何古人说“长夏真宜诗”——因为诗能让人在酷暑中,保持精神的清凉与清醒。
古诗夏日·长夏江村风日清翻译赏析
古诗夏日·长夏江村风日清翻译赏析 《夏日·长夏江村风日清》作者为宋朝诗人张耒。其古诗全文如下: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前言】 《夏日·长夏江村风日清》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是宋朝的张耒。 【注释】 江村:村镇 檐牙...
有关长夏的古诗
有关长夏的古诗 1、《长夏叹》宋代:陈宓 六月不雨旸乌骄,飞蝗更剪深田苗。农夫抱衾覆一亩,背裂口焦如火烧。农夫农夫莫怨怒,更有无田可耕处。昨日长淮禾稻区,白骨成堆今莫数。金缯百万去安边,城壁不修唯坏垣。人言犬羊盟誓坚,我愿夏日长如年。2、《出长夏门:{初望龙门}》宋代:张耒 出郭心...
长夏的古诗合集
夏的古诗篇 1:描写夏天的古诗 时间过得太快,不经意间,又是夏天。在这个火热的夏季,和孩子一起品 读夏日诗词,心底便会掠过一丝丝清凉~ 描写夏天的古诗词必背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