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赤壁咏史怀古诗歌日记
壬寅年八月十六 晴
今日乘舟沿江东下,终至慕名已久的赤壁古战场。立于船头,但见江涛拍岸,乱石穿空,恍惚间似闻金戈铁马之声穿越千年而来,遂以日记记此咏史怀古之思。
赤壁形胜怀古意
舟泊南岸,循石阶而上。赭红色岩壁如被血火浸染,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之句自然涌上心头。抚摩崖上模糊的"赤壁"二字,指尖触到的不仅是粗糙石纹,更是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肌理。遥想建安十三年,曹公横槊赋诗,八十万大军连舟百里,何其雄哉!然东风一起,樯橹灰飞烟灭,千秋霸业终成渔樵闲话。今人观此江山胜迹,谁不生出"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慨叹?
摩崖石刻证沧桑
西侧石壁存有历代题刻百余处,自唐至清,文人武将至此无不留题咏怀。最妙者当属宋代人所刻"赤壁"二字,每字逾丈,笔力千钧。细辨其侧小字,乃绍兴十年某将领抗金途经所作:"北望中原气如山,烽火连年壁尚丹。若得周郎韬略在,不教胡马渡江寒。"字里行间俱是家国之思,可见赤壁早已超越具体战役,成为华夏民族精神中的一座永恒坐标。
江月依旧照今人
暮色四合时坐于翼江亭,见明月出于东山之上。此月曾照曹孟德横槊赋诗,照周公瑾羽扇纶巾,照苏东坡扣舷而歌,今又照我在此凭吊怀古。清辉洒落江面,银波粼粼如万片甲胄闪烁。忽然彻悟:历史长河奔流不息,英雄辈出各领风骚,而山河明月却是永恒见证者。今人怀古非为发思古之幽情,乃是通过与历史对话,找寻自身在时间长河中的坐标。
归舟中取出《苏轼全集》,重读前后《赤壁赋》。八百年前那个秋夜,苏子与客泛舟畅咏,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而今我循先贤足迹而来,方知咏史怀古之真谛——不是伤怀往事,而是在历史镜鉴中获得精神的超越。江水东流不舍昼夜,人类文明亦如这奔流江水,虽历经曲折而终向前行。轻合书卷,但见江天寥廓,星垂平野,顿觉胸中块垒尽消,唯余天高地迥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