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寒夜读古诗文荆轲有感

壬寅年冬月廿三 朔风凛冽

今夜重读《战国策·燕策三》,忽见"古诗文荆轲"四字如冷铁般硌在泛黄的纸页上。案头烛火摇曳,竟觉两千年前的易水寒波漫过书桌,打湿了我的袖口。

一、残简里的剑光

太史公笔下"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句子总教人脊背发紧。古诗文荆轲的佩剑该是何种形制?青铜剑穗在刺秦途中可曾缠住过咸阳宫的幔帐?这些细节像碎玉般散落在《燕丹子》的断简里,我在故纸堆中俯身拾取时,听见荆卿的筑声穿透竹简簌簌作响。

二、史笔与酒渍

醉眼朦胧间,发现《史记》记载古诗文荆轲"好读书击剑"的墨迹旁有可疑的圆形水痕。不知是宋代某位批注者的茶渍,还是我方才落下的热泪?忽然懂得高渐离为何要以铅灌筑——有些悲怆沉重得唯有金属才能承载。

"古诗文荆轲"四字在灯下泛着青冷的光,像未淬火的剑坯。现代人总爱讨论刺秦成功的可能性,却忘了真正灼伤丹青的,是那个在史册里永远保持投掷姿势的瞬间。

三、铜鉴照影

合卷时铜镜映出自己模糊的面容,竟与《东周列国志》插图里古诗文荆轲的侧影重叠。原来每个时代都需要易水畔的白衣,区别只在有人真的踏上了渡船,有人终其一生只是将匕首反复裹进地图。

窗外雪落无声,案上残茶已冷。两千年的月光平等地照着督亢地图的褶皱,也照着此刻我颤抖的钢笔。古诗文荆轲的名字在墨水里化开,洇成一片写不进任何史册的、微不足道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