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烟波江上使人愁——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感

烟波江上使人愁——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感

一、初见诗句的震撼

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我在图书馆古籍区偶然翻到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开篇便让我心头一震。窗外的雨滴敲打着玻璃,仿佛与千年前的诗句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1.1 文字中的画面感

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描写,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壮阔的江景图。这让我想起去年乘船经过三峡时的场景: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笔下的"广陵"(今扬州),正是通过长江与武汉相连,这条黄金水道承载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离愁别绪。

二、地理与人文的交织

查阅资料后发现,"广陵"在唐代是淮南道的重要城市。诗中"烟花三月"的描写,恰与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形成时空呼应。这种通过"洲"(长江中下游平原)串联起来的文化记忆,让我对古诗中的地理意象产生了浓厚兴趣。

2.1 水运文明的见证

长江作为连接"黄鹤楼"与"广陵"的纽带,在古诗中常以"烟波"意象出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京口瓜洲一水间",苏轼《赤壁赋》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都延续了这种以水系为脉络的抒情传统。我在笔记本上勾勒出这些城市的地理位置,突然理解了什么叫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现代生活的诗意对照

上周乘坐高铁经过南京长江大桥时,窗外浩渺的江面让我不由自主吟诵起"唯见长江天际流"。千年过去,江流依旧,只是孤帆变成了万吨巨轮,古驿道化作高铁网络。这种古今对比让我沉思:在基建狂魔的时代,我们是否还保有对"烟波江上"的诗意感知?

3.1 寻找当代的"广陵"

特意在扬州停留了两天。瘦西湖的二十四桥仍在,但周边已是霓虹闪烁的商业区。有趣的是,在个园遇到位老人正用扬州话吟诵这首诗,吴侬软语与盛唐气象奇妙融合。这让我想起木心说的:"从前慢",或许古诗里的"广陵",本就是每个人心中那片未受惊扰的精神绿洲。

四、结语:永恒的烟波

合上诗集时,雨已停歇。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桌面的地图上,长江如一条金线串起武汉与扬州。突然明白,古诗中的"洲"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当我们读着"烟花三月下扬州"时,其实是在触摸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脉搏——那些关于离别、思念与追寻的永恒主题,始终在这片土地的血脉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