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古诗文与我的晨读日记》
晨光熹微中的古韵回响
清晨五点半,窗外的天空刚泛起鱼肚白。我翻开那本泛黄的《韩昌黎集》,墨香混着旧纸张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今日重读《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六个字倏然撞入眼帘,忽然想起昨日大学教授在课堂上痛心疾首地说:"如今师生之情,竟淡薄如纸。"
师道之惑与古文之思
韩愈在《师说》中疾呼:"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而今人多数以为师者不过授业耳。我合上书页,望向窗外渐醒的城市。想起中学时语文老师讲解《进学解》,她将"业精于勤荒于嬉"一句用红粉笔重重圈出,那力道几乎要戳破黑板。当时只觉得是老生常谈,如今方才明白,那一笔一划里浸透着何等殷切的期盼。
晨读时特别注意《师说》中的"圣人无常师"一句。韩愈列举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之事,看似在说圣人之师甚众,实则暗喻求学当兼容并蓄。这让我想起昨日在图书馆见闻:文史区的座位空空如也,而考研辅导书架前却摩肩接踵。世人皆云"学海无涯",却偏偏要划地自限,岂不悖于韩公"术业有专攻"之教诲?
古文中的现代映照
读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时,不禁哑然失笑。这岂非当下学界之写照?多少人对教授学者前倨后恭,对无名讲师却不屑一顾。韩愈早在千年前就戳穿的世相,至今仍在重演。我忽然理解他为何在《答李翊书》中强调"唯陈言之务去"——陈腐的不仅是文辞,更是这亘古未变的人情世故。
日记余韵
晨光已洒满书桌,我在日记本上抄录《师说》全文。笔尖划过纸张,仿佛与千年前的文豪对话。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言"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而我辈学子,若能在这浮躁时代守住一方书桌,勤读圣贤书,或许便是对古文最好的传承。合上日记本时,忽然想起今日还有导师约谈,急忙披衣出门——这倒真是应了"闻道有先后"之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