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古诗兴安游记: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古诗兴安游记: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清晨五时,推窗见雾,兴安岭的轮廓在朝霞中若隐若现。这是我抵达内蒙古兴安盟的第二日,带着对古诗中“兴安”意象的执念,开始了与这片土地的对话。元代诗人耶律楚材曾在《过阴山》中写下“兴安岭下江水滨”,而我要寻找的,正是这种穿越百年的诗意共鸣。

一、马蹄踏碎晨露的古道

沿着乌兰毛都草原向北行进,沥青公路逐渐被砂石路取代。当地向导巴特尔指着远处起伏的山峦说:“这就是古诗里常说的兴安岭余脉。”太阳初升时,露珠在草尖闪烁如星,恍惚间仿佛看见元代驿使策马而过,马蹄声与今日越野车的引擎声交织成时空的二重奏。

《兴安即事》残句浮现

在阿尔山火山岩遗迹处,手机突然失去信号,反而让感官变得敏锐。白桦林的斑驳树影间,忽有零散诗句涌上心头:“兴安云卷千峰雪,石隙泉吟万古秋”。这或许就是古诗创作的奇妙之处——当现代科技暂时缺席,千百年前文人面对自然时的震撼便会穿越时空而来。

二、敖包相会处的诗笺

正午时分,在科尔沁右翼前旗的敖包山,遇见当地牧民那顺一家正在举行祭敖包仪式。五彩经幡在蓝天下翻飞,老人用蒙语吟唱的祝祷词有着古诗般的韵律节奏。那顺告诉我,这些祝词里就藏着许多关于兴安的古老描写,“像《蒙古秘史》里说‘兴安岭如青龙卧榻’,我们世代都这么传唱”。

坐在毡房里喝奶茶时,那顺的孙女其其格拿出本泛黄的笔记,里面用工整的蒙汉双语抄写着《兴安颂》:“金雕翅掠九重天,驯鹿铃摇十月霜”。她说这是曾祖父在伪满时期冒险保存的诗稿,如今看来,每个字都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情的注脚。

三、暮色中的诗意栖居

日落前登上大兴安岭最高峰特尔莫山,云海在脚下翻涌。忽然理解为什么古诗总将兴安与永恒相连——火山岩形成于二亿年前,白桦树轮回近百个春秋,而人类文明在这里留下的诗篇,不过是天地长卷中的淡淡墨痕。

古今对话的启示

手机重新收到信号时,收到作家朋友的信息:“找到你要的诗意兴安了吗?”我拍下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发给他,配上刚刚偶得的诗句:“兴安本是无言史,一岁花开一纪章”。真正的古诗创作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像当年耶律楚材那样,用脚步丈量山河,让文字在土地深处生根发芽。

夜幕降临时,住在林业工人改建的民宿里,窗外星河低垂似要坠入林海。笔记本上已写满十余首兴安题材的诗稿,墨迹未干处,仿佛能听见古今诗人跨越时空的和鸣。原来所谓创作,不过是替山河说出它积蓄千年的心事,而兴安,永远是最沉默又最丰盈的诉说者。